①芯联动力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小米智造基金等18位股东。该公司是车规级碳化硅(SiC)制造及模组封装的一站式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 ②宽禁带半导体SiC已进入产发展转折期,8英寸SiC成为新发展机遇,英飞凌与华润为企业纷纷布局宽禁带半导体业务。
《科创板日报》11月14日讯(记者 陈美)近日,英矽智能赴港IPO上市备案被证监会予以确认,同意发行7089万股,这意味着又将诞生一家“AI制药”概念股。
招股书显示,英矽智能共完成7轮融资,最后一轮发生在2022年8月,由沙特阿美旗下的多元化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领投。本轮融资完成后,英矽智能估值达到65亿人民币。
记者发现,在A股上市公司中,具有AI制药概念的相关公司,市值均在65亿元上下。一位投资人告诉记者,“今年生物医药总体融资偏冷,英矽智能或难以在一级市场进一步融资,上市补血成为其必然选择。”
2年烧掉25亿,英矽智能上市补血
2020年,被市场看作AI制药的投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AI制药的投融资额超过31亿人民币,是前一年度的7倍,而到了2021年该数字达到上百亿元,腾讯、阿里、百度、字节等巨头纷纷入局。
作为“AI制药第一股”,英矽智能也在2020年后加速融资。招股书显示,该公司分别在2021年、2022年完成2.55亿美元C轮融资,1300万美元战略融资,以及6000万美元和3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和D+轮融资……投资机构为华平投资、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BV百度风投、奥博资本等一众知名VC。
根据披露,在AI制药概念下,英矽智能入股成本也从2019年的6.63美元/股,一路攀升至2021年C轮的22.73美元/股,最后达到2022年8月D轮时的39.12美元/股。
然而,7轮25亿人民币融资,并未让英矽智能快速走上商业化之路。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英矽智能营业收入为471.3万美元、3014.7万美元,增幅达539.6%;对应的,净利润也从2021年的-1.31亿美元,增至-2.22亿美元,合计亏损3.53亿美元,约为25亿人民币。
最重要的是,英矽智能31个内部管线中,只有小分子候选药物ISM001-055推到了二期阶段,其余管线均在新药临床研究审批阶段。
一位不愿具名的创新药研发公司负责人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AI制药虽然是行业方向,但现在机器(AI)还没那么先进,单纯靠AI制药并不能使创新药快速进入商业化阶段。
据该负责人表示,就整个产业链来看,AI制药很多项目都属于偏实验室成功案例,且AI制药收入在整个行业中占比不大。
“生物医药比较特殊,一些试验在小老鼠身上有作用,一旦放在人体上就是不行,这说明人体还有很多生物机制未探明。事实上,人体已探明的生物机制只有6%。因此AI制药对于创新药的研发而言,只是提高了效率,但在药化学突破方面并没有太大帮助。”该负责人谈到。
另一家上市药企也对记者透露,目前,AI制药收入只占公司营收很小比例,大概仅有几十万美金。“大部分收入还是来自于一些CRO服务。”
在此背景下,共计融资4.075亿美元(约28亿人民币)的英矽智能,在2年烧掉25亿人民币之后,如今只能选择上市补血。今年AI制药融资降温明显,上半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总事件42起,其中二季度仅16起,创2020年以来融资数量新低。
“机器还没人聪明”,优化分子结构是难题
英矽智能在招股书披露,目前建立的31个内部管线中,涵盖29个药物靶点,虽然不一定全部独立将这31条内部管线推进,但在研产品一般在12个月进入IND,明显快于传统方法研发药物的行业平均水平4.5年。
对于此,创新药研发公司负责人表示,AI制药的优势确实是能够节约药物研发时间,但对于创新药而言,优化分子结构才是关键。“因为新发现的药化学分子必须要有‘药性’,而新分子不一定有药性,如何优化这是AI制药不能突破的。”
“在这方面,AI(机器)还没人聪明。”上述负责人表示,现在很多创新药的研发和突破,还是靠有经验的药化学家,一款创新药要达到药效,需要不断去实验和反馈,在这方面AI模型只有基础数据,并不能优化或者生成药企想要的“药化学分子”。
另一家上市药企也称,由于AI制药还属于费用化阶段,因此需要不断投入、购买设备。
记者看到,在研发费用上,英矽智能2021年-2022年分别达到3848.9万元美元,7817.5万美元,合计1.17亿美元(约7亿人民币),是同期总营收的3.36倍。而在购买物业及设备上,费用也由2021年70万美元大幅增加至2022年的1100万美元。
一方面是较高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是商业化之路的不明晰,英矽智能也坦言,未来增长取决于候选药品商业化成功与否,这会对公司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记者发现,英矽智能目前依赖大客户趋势明显,2022年五大客户贡献收入从2021年的53.2%,跃至90.6%。
上述创新药研发公司负责人认为,现阶段AI制药仍属于概念炒作阶段,一些AI发现的新靶点,产出成功率和效率还不如实验室。因为AI制药发现新分子后,也需要线下实验室合成,并且在临床上AI制药发现的新分子,并不如预期。
对于此,顶着亏损做创新药的英矽智能,即便有“AI制药”概念,但二级市场也将分担AI制药的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