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近日,维立志博官宣与风投公司Aditum成立新药研发公司,成为今年以来第五家在NewCo模式下实现产品国际化的本土药企。 ②5月以来,恒瑞医药、康诺亚等已先后完成了NewCo交易。 ③投资人士表示,NewCo模式机遇与风险并存,目前人民币基金更多或充当陪跑角色。
栏目介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健康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从业者们时刻前行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最前沿。然而,当创新药转型阵痛与资本寒冬接踵而至,当国内外行业政策环境变化带来重大挑战,当内卷袭来陷入价格战……这些“健行者”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才是这个行业的新常态。变局中寻求破局,风雪里何处逢春?对此,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与思考。
行者无疆。为见证这些“生命工程师”的探索之道,财联社大健康团队特别推出《健行者》栏目,与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高管、投资人等独家访谈,通过展现他们对自身经历、行业方向和痛点难点的深刻见解,以期引起业内更多反响和反思,推动行业大步前行。
作为我国创新药企中“国际化”烙印最显著的企业之一,复星医药连续六年参展进博会就是重要的标志。2023年进博会期间,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接受了财联社记者专访,与记者分享了公司的创新和国际化战略,他表示,公司的目标是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将海外收入在营收中占比从目前的30%左右逐步提升至近50%。
针对公司业务范围覆盖较广和未来战略核心问题,吴以芳表示,制药业务是复星医药的核心业务,围绕制造业务形成“同心多元”的发展战略。
此外,吴以芳也关注到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调整创新药定价政策”的表态,他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这是对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生态的巨大鼓舞,创新需要相对可预期的市场回报作支撑,希望政策尽快出台。
|希望五年后海外营收占比近半
记者:此次进博会复星医药主打的亮点产品近期的国际化进度有何变化?
吴以芳:本届进博会,复星医药推出的最大亮点产品是携手Insightec带来的一款全球首创的“磁波刀”,即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脑部治疗系统,是目前用于临床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和以震颤为主型的帕金森病的无创手术方案。
目前,“磁波刀”海外装机量超130台,从临床长期随访数据来看,术后第5年震颤改善率依然维持在73.1%,证实了“磁波刀”疗效的显著性及持久性。这款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治疗前景,尤其在特发性震颤及帕金森病疾病上,该产品已在全球成功治疗超过10,000例病例。“磁波刀”已于2021年在国内获批,下一步就是要拓宽适应症,希望中国相关患者能尽早用上。
另外,还有首次参展的国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其已于今年6月成功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此次在进博会上宣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启国产化之路,未来在中国的可及性将得到极大提升。
记者:公司海外业务目前在公司营收中占比三成左右,未来公司希望这个比例达到多高?在海外目标市场上如何选择?在全球对抗的大背景下,复星医药对于国际化的发展愿景如何?有没有方法规避掉一些地缘政治的风险?
吴以芳:我们希望在未来五年的战略周期内,努力将海外业务营收占比逐步提高到接近50%。这就需要我们持续推动优质产品出海,目前公司制药板块中,包括复宏汉霖的曲妥珠单抗、斯鲁利单抗等多款创新产品已在海外上市或正在海外注册的过程中,公司也在持续强化海外注册申报能力,持续拓展全球市场。
记者:在海外目标市场上如何选择?
吴以芳:美国、欧洲等市场未来仍是我们主要关注的市场,也是公司必须考虑进入的高价值市场。此外,在全球其它区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是复星医药出海的重要支点。根据我们的实地考察,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基数也庞大,有很多未满足的需求,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能够有效提升当地药物和治疗手段可及性,公司会持续加强在这些国家的布局。
记者:您认为当前中国医药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挑战是什么?
吴以芳:过去,国内企业的出海更多是依靠国际贸易,以成本取胜为主。而在未来,中国的创新产品要进一步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发挥长期可持续竞争力,需要先创造价值、给当地带来真正贡献,才能找到真正的发展机遇。
此外,真正意义的全球化,应该是人才、资本、供应链、商业价值等各个维度的集体全球化。因此,要从一个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面对的挑战和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包括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企业治理、如何正确研判并稳健地应对地缘政治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在国际合作过程中间怎样守好合规底线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心多元战略 聚焦核心治疗领域
记者:复星医药被称为“大健康航母”,公司目前涉及制药、医疗器械、医学诊断以及医疗健康服务领域,还通过参股国药控股涵盖医药商业领域,但涉及领域多也会导致资本市场有种声音觉得公司业务聚焦不够,您觉得呢?
吴以芳:复星医药的业务聚焦很清晰,制药业务是我们的核心业务,聚焦的核心治疗领域也很清晰,主要是肿瘤(包括实体瘤和血液瘤)、自体免疫、中枢神经及慢病领域。
公司的制药业务、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健康服务都是以这些疾病治疗领域为核心展开,业务虽然“多元”但每一项都分线聚焦,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每一项业务都有亮点同时实现战略协同,所以其实是“同心多元”战略。
记者:公司的BD及投资也很强,也造成了有些人觉得复星医药是一家“投资见长”的医药公司,目前,复星医药也是在“创新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如何平衡创新和投资?
吴以芳:应该说,我们是一家具备战略投资能力的医药产业集团,在复星医药的基因里,我们在投资方面就有一些先天优势,比如说在外延式发展方面有一些国际并购,这些收购的企业整合都较为平稳健康,发展都很好。
自1994年创立以来,复星医药一直踏踏实实深耕医药健康领域,不管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我们已搭建了非常强的产品矩阵并拥有核心产品,包括全球首个获批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抗PD-1单抗汉斯状、中国首个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国内首款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再到这次在进博会宣布上市的国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都是通过自主研发或国际合作推出的创新产品。
我认为,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内生增长是源动力、也是核心能力,同时,外延式发展的能力也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好的战略机遇来临时,能够果断出手,并且有能力把标的快速整合好。因此,复星医药属于“内生+外延”,双轮驱动。
记者:未来公司并购的节奏会如何?医药投资市场这一两年的变化和趋势是否为公司创造了好的并购机会?
吴以芳:并购始终是我们外延式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并购本身是机会性的,我们也积极地在全球看各种各样潜在的机会,然后瞄准一些真正能够补强我们战略能力的并购机遇,有真正好的标的才去做。
在并购上,我们一直都非常谨慎,会考虑多方面因素,譬如并购标本身的价值,我们是以价值导向的投资,不会去胡乱出高价,也不会去做不该做的事;另外,还要看整合方面的挑战和难度,以及整个地缘政治和一些其他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
我也听到市场上反馈现在是并购黄金时间段,有很多性价比较高的资产,但我觉得大家都认为是机会的时候,我们恰恰可能需要更冷静。
记者:在投资并购里面,投后管理是很难的,复星医药的整合式发展投后管理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做分享?
吴以芳:我们其实在投资的过程当中,就已经在考虑整合的方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整合的团队;其次,投后第一个100天,是建立信任和认可的关键时期,此时导入复星医药的文化和体系非常重要,其实理论体系可能和教科书差距不大,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多细微之处决定成败。
我体会最深的,第一是对人的尊重,第二是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第三是一定要体现协同价值,这样才能给被投企业注入更多发展活力,同时能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这种并购才是真正成功的整合。
|谈国采和国谈策略,期待医保支付创新手段
记者:本周一(11月6日)刚刚进行了第九批国采,目前集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否已经出清了呢?
吴以芳:整体而言,集采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越来越小了,早期仿制药的大品种大多都已经历过集采。集采对存量肯定有一定冲击,但同时也创造出一部分增量机会,这对公司新获批的仿制药提供了较好的市场机遇。在集采常态化的情况下,复星医药的相关策略已作出调整,公司正确看待集采带来的挑战,也有效把握它所带来的机遇。
公司尚未国采的大品种主要是生物类似药,市场也一直有生物类似药集采传言,我们内部也已经做好了各种风险预案和应对准备。比如,汉利康(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已经在地方进行过省级带量采购,对相关业务的影响相对平稳;汉曲优(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目前市场上不少新竞争者,但我们还是在市场份额上取得领先(market leader);另外一些我们获批较晚、市占率尚不高的生物类似药,如汉达远(阿达木单抗注射液)、汉贝泰(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相信未来如果集采放量将有利这几款品种的销售。
记者:公司创新药产品CAR-T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此前进入国谈初审名单,但最终未谈判成功,今年再次进入国谈初审名单,还有pd-1斯鲁利单抗一直未申请国谈,公司创新药的国谈策略和价格策略为何?
吴以芳:公司创新药基本都积极主动参加国谈,因为进入医保之后药物的可及性会得到较大提高。
CAR-T细胞治疗产品奕凯达也是一直积极参与国谈,目前尚未被纳入医保目录可能是时机不够成熟。客观来说,这产品本身是个性化药物,成本较高,所以我们也希望和医保支付方面共同探索一些创新支付手段,努力推动产品早日进入医保目录,让更多人受益。
记者:近日,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关于“调整创新药定价政策”的表态引起市场巨大反响,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吴以芳: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们也深受鼓舞,确实希望这样的政策尽快出台,我相信这将对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生态是一个巨大鼓励。
目前中国的Biotech公司里能获得盈利的还是少数。因为创新研发投入风险很大,我们不能单看一个产品,还需要把一些失败产品的成本也考虑进去。创新确实不容易,需要有一个相对可预期的市场回报来支撑。
记者:王俊仙 何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