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电话会议纪要】2024年国内民用通讯卫星将首次批量发射,财联社VIP&蜂网专家火线研讨《Space X星链模式or华为模式?》,深度剖析卫星互联网行业“星上”投资机会
商用在即!2024年国内民用通讯卫星将首次批量发射,财联社VIP&蜂网专家火线研讨《Space X星链模式or华为模式?》,会议要点如下:①这一细分市场占据产业链最高价值量;②低轨卫星进入发展快车道,这一产品主导最大增量市场及星上最高价值;③预计手机厂商短期采用华为卫星连接模式,这类领域将因此受益。

华为Mate 60系列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功能的手机以来,通讯卫星的民用赛道逐渐拉开帷幕。近期,马斯克的Space X公司同样提出,到2025年手机可直接接入星链卫星进行上网,且不需要手机端硬件升级。

华为和Space X所使用的连接方式有何不同?通讯卫星商用时代是否已经到来以及卫星资源情况如何?产业链增量投资机会亟待解析。

针对以上问题,10月17日,财联社VIP&蜂网特邀国内卫星互联网行业某知名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博士,深度剖析了卫星互联网行业投资机会。

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核心逻辑

①运营商:卫星运营商市场占据产业链最高价值量,主要企业为中国卫通等;

②相控阵终端及天线:星上产业链最高价值量及增量市场,相关企业有雷科防务雷电微力梅安森苏州博海(未上市)等;

③整星平台:星上产业链第二价值量,相关企业有中国卫星长光卫星(未上市)等;

④基带:卫星上数据处理的核心模块,相关企业有华为(未上市)、中兴通讯信科移动

⑤星间链路:基于激光的星间通讯,拥有类似技术储备的企业有长光华芯等;

⑥星上路由器:用于数据交换,相关企业有烽火通信等;

⑦核心网:将用户的访问需求分配到不同卫星网络中,主要企业有华为(未上市)、信科移动等。

风险提示:行业技术路径变化;政策不及预期等。

电话会议纪要

问题一:卫星互联网是什么?产业链情况是怎样的?

专家一:卫星互联网没有全球统一标准的解释,通常认为其是一种卫星接入手段,使原先不能上网的地区通过卫星接入网络,或将卫星互联网看作卫星通信整个大行业中的一个分支,以用户终端接入互联网为最终目的,以卫星作为中间的媒介。

从卫星互联网产业链来说,一般包括火箭的研制、卫星的研制、地面的网关站和测控站的研制。下游由卫星运营商组成,如中国的电信卫通、中国卫通,国外的SES、Intesat等,从卫星的研制厂商购买卫星及火箭,通过在轨组网的形式来向客户提供服务。另外,运营商的下游客户既可以ToB也可以ToC。

从价值量来看,通常以下游也就是整个运营服务业最大,全球每年卫星互联网的产业产值应该是在1000多亿美元。其中卫星运营商市场规模约100多亿美元;上游的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和地面产品的规模约80-100亿美元之间。

问题二:卫星有哪些类型?目前华为和Space X两家公司在手机卫星连接上,所需要的卫星、地面终端和手机硬件有何不同?

专家一:按照功能来分,卫星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科学实验星等,但部分卫星的边界在模糊,比如一颗卫星可同时承载通信和导航两种功能。

按照大小分,可分为大卫星(一吨以上)、小卫星、微小卫星(300公斤以下)。小卫星的成本更低、功能相对单一,但目前小卫星正渐渐成为主流,现在通常使用的卫星在500公斤上下。

按卫星轨道来分,可分为高轨、中轨和低轨。高轨卫星一般在36000公里(赤道上空)高处工作;中轨卫星离地面2000-20000公里高,主要为导航卫星;低轨卫星通常在2000公里高度以下,如Starlink以及遥感卫星

华为手机通话功能用的卫星已经在轨,如天通一号和北斗卫星,对于华为来说需要做的是形成终端以支持卫星,以前终端与手机分离,现在华为通过添加特殊芯片以在手机端形成终端。因此,华为卫星连接方式的逻辑需要有新手机的出现(植入卫星通信芯片)

对于马斯克的手机卫星连接方式来说,不需要在手机端添加硬件,但需要新发射对应的卫星以支持功能,此类卫星目前并没有在轨

马斯克的连接方式有两个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是卫星运行速度为7.9公里每秒,与手机之间的相对的速度很快,需要在手机端和卫星端消除多普勒的平移;第二个是卫星与手机端距离过远,以前通过地面基站进行中转,现在需要卫星直接与手机连接,即卫星要使用更大的对地天线来增加发射功率

另外,马斯克的方式还需要与当地地面运营商合作以获得频段,得到接入用户的许可,而华为模式的频段与地面运营商的频谱不共用,不需与地面运营商合作。

问题三:对于中国的手机厂商来说,短、中、长期会如何布局这些互联网?更倾向于华为模式还是马斯克模式?

专家一:从趋势来看,国内手机厂商短期大概率采用华为的模式,主要因为卫星上天需要时间,目前只能采用增加手机芯片的方式。从中长期来看,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更倾向于马斯克模式,但卫星的发射主要是运营商层面的布局,不会是手机厂商。

问题四:中国的卫星资源是否会充足?随着华为、Space X纷纷布局手机卫星互连,未来是否会超预期加快中国的卫星发射进程或增加卫星发射数量?

专家一:中国目前的卫星资源并不充足,比如华为目前只能找到天通卫星作为连接。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将会推动国内的卫星发射,给我们更便宜终端的出现、卫星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投入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国内的卫星发射进程可参考GW星座和G60星链,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低轨卫星系统。另外,天通也需要重点关注,目前天通只能覆盖中国区域,未来可能覆盖海外。

问题五:介绍一下G60星链以及GW星座的重要性和进度情况,以及还有哪一些可以关注或进度比较快的大型卫星发射计划?

专家一:目前国内没有大型低轨通信星座的经验,有代表性的是G60星链和GW星座,公开渠道难以查到相关信息,可关注上游采购信息以及招标信息

从进度上来看,两项计划目前都在国际电联申报频率,GW从2021年成立之后,大概申报了几万颗,G60其实也在今年的4月份、8月份分别做了申报。

星座研制上,星网已经发射了试验星,未来还会继续发射试验星并进行验证,在2024、2025年将是发射的高峰。G60的一代计划是发射1296颗星,将采用较为成熟的技术,整体成本和重量也相对较小,G60目前已完成第一批90多颗的招标,预计明年发射。两个计划都将在2025年左右完成一期的部署,即2025年左右国内将产生一个接近Starlink的星网。

对于其他可以关注的卫星发射计划,可关注三大运营商的动作。另外,民营企业银河航天申报了1800多颗卫星的资料,可支持手机直连业务。

问题六:低轨通讯卫星和卫星互联网的战略意义如何?以及卫星制造环节都有哪些重要的零部件,能否按照价值量进行排序?

专家二:低轨卫星星链将会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抓手,将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

在技术趋势上,未来主要星座会是集通讯、导航、遥感为一体的低轨星座,将赋予低轨卫星网络巨大的战略价值

从低轨卫星的轨道容量上看,可容纳的卫星数量有限,未来将出现两张覆盖全球的低轨卫星星座:马斯克星链和中国官方主导的星链计划

目前只有中美两国的技术力量能够做到全球星链布局,从战略意义上看,未来低轨卫星在投资规模、投资必要性、投资进度、覆盖区域、技术路线和参与方上都至关重要。

从公开信息上看,GW星座大概申请1.3万颗低轨卫星,每颗星的使用寿命预计在7年左右,因此,除了要完成星链组网所需的1.3万颗卫星以外,每年大概还需要换代2000颗左右。

单颗低轨通讯卫星的价值预计在未来一定程度放量后达到3000万元左右

部件中,价值量最高的是S、C频段的相控阵,S频段和C频段是手机上目前比较常用的频段,通过这个频段实现直连卫星,需要一张面积非常大的相控阵天线,通过简单测算,一个5平方米左右的S、C相控阵大概需要500万元

其次是整星平台,可类比电脑机箱,在星上承载各类载荷。

第三个为星上基带,用于星、地间数据通讯的处理。

第四为KA和KU频段的相控阵天线。低轨卫星需要两种类型的相控阵天线:SC频段的天线和频率相对更高的KA、KU频段的天线,后者主要用于与地面基站或非手持终端进行通讯。

第五为星间链路,承担低轨卫星组网完成之后星与星之间进行信号、数据交换。

第六为星上路由器

另外,星上电源的单个价格量不大,单价10万以上甚至几十万,但是需要数量较多,基带、天线、星间链路和星上路由器等都需要电源。

问题七:针对制造环节的零部件,是否已经有企业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或有上星经验?

专家二:在上述领域中,除S、C频段的相控阵外,其他零部件技术上相对成熟,但上星经验略微不足。其中,在整星平台较有竞争力的有中科院的长光卫星、二院、八院、中国卫星,以及民营企业中的银河航天、哈工大卫星等企业。

参与KA、KU天线的企业比较多且比较成熟,有29所、503所、雷电微力等;星上路由器相关企业有烽火通信;星间链路主要通过激光通讯,企业如长光华芯等拥有技术储备;基带方面主要企业有中兴、华为和信科移动;SC频段的相控阵目前还没有大规模上星经验,部分企业做过地面验证或类似成果,如513所、29所以及雷科防务等。

问题八:手机与卫星连接,相比传统的通讯卫星会在哪些硬件上产生比较大的增量市场?

专家二:硬件方面的增加大部分在卫星上,另外一小部分在地面网络。首先需要增加更多的卫星覆盖,其次增加卫星在S、C频段的信号强度覆盖,即提高S、C频段的天线需求

问题九:手机直连卫星宽带上网是否会顺利实现,以及未来地面上是否还需要小型的卫星接收终端来优化信号的覆盖?卫星终端有哪些核心产品和企业?

专家二:从技术上看,手机直连卫星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已经分别在语音通话和卫星上网上,分别从高轨卫星和低轨卫星两个方式进行解决,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考虑到经济性和工程可实现等方面,未来的趋势应该是手机直连卫星和通过基站等终端与卫星交换互相补充的格局,在城市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通过基站等终端转接,经济性更好。低轨卫星商用以后,由于卫星移动速度非常快,传统的抛物面天线将不再适用,而采用相控阵天线。梅安森子公司重庆知与行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有相控阵终端产品

问题十:相控阵天线和地面基站天线相比有何不同,是否有企业布局?

专家二:未来卫星天线的市场规模非常巨大,以每年更新换代2000颗卫星计算,KA、KU频段天线的市场规模为每年几十亿到百亿元人民币,加上SC相控阵天线,总市场规模可达数千亿元。

地面基站所用天线是相对传统的射频材料,而卫星用天线的核心材料是基于有机化合物的射频芯片构成的小的单元,目前有相控阵雷达方面技术储备的企业更易转型为相控阵天线企业,相关企业主要有雷科防务雷电微力和苏州博海等

问题十一:核心网和卫星运营领域是否重要?是否存在比较高的行业集中度?

专家二:核心网是未来卫星运营里面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主要功能是把用户端的访问需求分配到各个卫星网络,是一个实现管理和分配的软、硬件系统,但核心网的价值量在未来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中不会很大。目前在核心网这个领域龙头以华为、信科移动为主

问题十二:在卫星整机和研发领域,是否存在一些其他耳熟能详的企业?或者与这些行业内的顶尖企业有供货或较强关联关系的企业?

专家二:中国在卫星领域的企业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军工院所,如中国卫星、中科院的长光卫星这些国有企业,另外在民用航天以及民营企业方面比较有竞争力的企业有银河航天、哈工大卫星、时空道宇等

民用的低轨卫星星链计划在论证和实验性的准备阶段,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供应商。

相关个股:
长光华芯-4.28%
中国卫通-10.00%
雷科防务-3.73%
信科移动-U-4.76%
中国卫星-7.08%
雷电微力-2.46%
烽火通信-3.65%
中兴通讯-6.29%
梅安森-4.83%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相关阅读
专栏
风口专家会议
专家火线解读 透视风口行业(加赠金牌纪要库)
立即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