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南京熊猫预计2024年净利润约-2.2亿元到-1.5亿元,将连亏两年,但亏损额度同比收窄; ②公司称,智能制造业务、电源及通信业务现有市场竞争激烈,收入和毛利下降; ③尽管公司积极调整业务结构,但由于市场转型过渡期较长,新客户拓展未达预期。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精神,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在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应用促进中心(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中心)策划推出《数智说》系列人物对话,与媒体平台财联社共同合作,邀请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具有杰出影响力的专家大咖和领军先锋,从经济、生活、治理三大领域,阐述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最新成果,展现城市数字化建设者们的前瞻性视野与可行性经验,并对上海建设国际数字之都的未来图景进行展望,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城市焕发新活力。
本期访谈人物:
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会长 丛力群
“智能工厂的建设,可以理解为是体系内化的过程,需要自我审视,解决行业问题,才有资格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
▍个人介绍
丛力群,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首批科技领军人才。毕业于中北大学、英国丹迪阿伯泰理工大学(Abertay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undee, UK)。
长期以来致力于工业领域综合自动化技术与应用研究,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专注于工业互联网架构与应用方案的研究,主持编写了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白皮书、钢铁行业工业软件咨询报告等,参与了宝武集团钢铁生态圈及宝钢股份智能制造规划工作等,出版专著《工业互联网,一场顺势而为的制造革命》。
曾任宝信软件董事、高级副总经理、技术总监、中国宝武技术业务专家。现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及电类专业委员会委员、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理事及垂直行业组副主席、钢铁行业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全国工商联物联网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市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过程控制专委会与仪器装置专委会常务委员等。
建设数字中国,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亦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
在今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中,“加快数字中国建设”被提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层面,提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以及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这必将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说,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是构筑数字中国建设基石,那么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大文章,通过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则是建设数字中国,实现以应用基础设施赋能千行百业的应有之义。
我国坚定以数字化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并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一定程度来源于过去在众多不同领域中的成功实践。
以钢铁行业这一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为例,钢铁行业在过去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粗放式发展,而数字化转型,正在帮助钢铁行业和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重新焕发全球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力。
曾任中国宝武集团技术业务专家,现任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专家委员丛力群,近期接受了记者采访,分享了他所从事、熟悉的钢铁产业转型经验。
丛力群表示,产业数字化工作起于毫末,但实际所有的工作都和企业的流程变革与再造紧密相关,为产业和企业带来的影响必将长期且深远。
钢铁产业的实例:以问题导向推进行业数字化
钢铁工业发展意义重大,其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从近30年到4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钢铁工业,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制造水平,经历了飞速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占据了全世界的半壁江山,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我国粗钢产量10.18亿吨,同期全球粗钢产量为18.785亿吨。
丛力群总结其中的原因:一是我国钢铁企业成长在一个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二是钢铁工业抓住了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
不只是规模壮大,在产业发展政策指导下,我国钢铁行业从数十年的生产实践出发,深刻推进数字化转型并从中受益。可以说,钢铁企业与国内其他的传统产业相比,数字化转型工作走在了前列,亦是提质增效最为显著的传统行业之一。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报告,我国钢铁行业以创新驱动持续投入,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迅速。中国钢铁行业正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赋能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开展钢铁工业多维数据治理,努力解决钢铁行业制造过程中的“黑箱”和“不确定性”难题,提升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和产线运行水平,形成数字化技术研发与创新生态。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产品类投资为397.4亿元,同比增长14.0%,占固定投资额比重为31.2%。同时,2022年我国有22类钢铁产品的自给率超过99%,重点钢铁企业新产品产值为3770亿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此外,我国钢铁工业专利申请数占全球比重超60%。
“正是信息化建设以及自动化装备的大量投入,提升了钢铁行业整体制造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丛力群如是称。
而之所以数字化转型发展理念能深入钢铁行业的人心,丛力群认为,主要是钢铁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使然。
“虽然我们的产能规模很大,但是产品质量——特别是一些高附加值的钢材,与国际上最先进的钢铁企业相比还有差距。”丛力群表示,“另外,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形势,国内钢企成本控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尤其是涉及到与钢铁行业相关的全球供应链,还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说我国大多数铁矿石都是依赖进口,产业链布局还不是非常合理,产业链的结构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我国钢铁产业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粗放式发展后,在去低端产能、调整合理产业结构的需求和压力下,通过解决从低成本同质化竞争,到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再到产业链韧性较差等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驱动了整个行业尽快转型发展。
在行业数字化发展取得一定实效的情况下,当前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仍在坚定推行当中。
2022年,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因应产业发展形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要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在工业互联网框架下实现全产业链优化,积极开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工作等。
渐次变革:数字化试验重塑产业模式
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成长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同企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此采取的应对策略、业务转型轻重缓急的顺序,都会存在差异。
尽管不同钢铁企业的转型案例有所差别,“但是所有举措综合起来考虑,与产业要解决的普遍问题是一致的。”因而,从优秀个案中总结行业方案,以钢铁行业的数字化实践推敲其他领域发展的可行方向,显得尤为必要。
丛力群1994年从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加入宝钢,2000年宝钢集团内部进行业务整合,成立了宝信软件。从宝信软件2001年上市、并发展至今的约20多年里,丛力群一直在宝信参与并主持大型工程项目,并从事企业研发和创新管理工作。
在最近的10年,丛力群主要专注于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相关的业务架构设计、大型解决方案的策划,参与了宝武集团、宝钢股份的规划方案撰写,以及行业大型白皮书编写等。
数十年从业经历,如今回看,成功的经验归结下来,其一是行业自身要修炼好内功。“智能工厂的建设,可以理解为是体系内化的过程,需要自我审视,解决行业问题,才有资格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另一点经验则是,转型驱动跟技术发展关系紧密,因此如何理解和践行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概念与业务融合发展,将决定传统产业和企业是否有机会解决过去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宝钢集团的数字化实践中,据丛力群介绍,理论层面,他们最初研究了当时德国工业4.0提出的三个集成——所谓的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横向集成。
“‘三个集成’内涵已经被清晰地界定,但过去更多是把它理解为一种空间维度的定义,但我们分析后认为,三个集成实际上也可以在时间维度上展开讨论。”
“其中纵向集成,就是要解决企业内部的问题,也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第一个要做的工作。”丛力群表示,只有解决了企业内部的问题,再去沿着端到端集成的全生命周期维度,把企业服务搭载到产品上,延伸到客户端去提供服务,就产生了价值外溢的过程,由此可以再进一步共同探讨横向集成的问题。而所谓横向集成,实际上是面向供应链、产业链和生态环境的打造。
在具体方案落地上,宝武集团的数字化体系经过多次迭代。
2015年,宝武集团提出了智能制造的1.0版,其内涵可概括为“四个一律”:现场岗位一律机器人尽可能替代人工、操作室一律从多点分散布置改为同一个物理空间的集中部署、运维一律远程网络化实现、服务一律上线。2018年以后,宝钢宝武集团还提出了“三化融合”概念:一是指对大型的企业集团来讲,为提升集团效率,要实现跨产业的互通融合;其次,要实现一总部多基地的跨基地互通融合;第三,要实现“操检维调”等不同岗位职责重构并实现跨界面互通融合。
“其实这是一个信息化程度跟层次不断提升的过程,如今看来,所有工作都和企业的流程变革与再造紧密相关,因此为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丛力群表示,产业数字化工作最初可能只是从最基础的智能工厂建设为起始,但后续必然引发更多更深层次的变革问题,“我们把这一发展过程,定义为通过工业互联网来重塑钢铁行业、重塑企业基地制造模式、重塑集团企业的管理模”。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宝武集团又提出了更多新的目标追求。丛力群介绍,他们最新提出了要建设企业的工业大脑,尝试在集团企业的各个层面、对各产业和各个法人公司,实现决策的更加智能化。丛力群说:“在逐步走向企业变革深水区的过程中,难度会越来越大,困难也越来越多,如果设想的转型一旦成功,对企业所带来的长远价值和影响,将会不可估量。”
数字化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从工业4.0理论学习到赋予其新的内涵,再到结论不断受到验证和认可,钢铁产业的转型实践,带给其他传统产业坚定拥抱数字化的信心。
不过,其中的一大挑战是,传统制造产业的转型并非只是技术的简单搬运试用。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势必要面对一些非技术因素。丛力群在采访中表示,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转型,要极力避免以往工程化思维的盲点。
“对工业界来讲,由于工业制造过程有着特定的发展规律,因此业界人士特别强调要按照规律办事,要讲究因果关系。因为按照往常经验,如果讲不清因果关系的技术,那么工业界在使用的时候会打折扣。”丛力群表示,这种严谨对工业技术问题来说是需要的,因为工业科学不能拿未经验证的技术、或者有潜在风险的技术投运到生产当中,从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但是这种严谨,也会使我们形成固化的思维惯式,从而对新技术创新应用相对较为被动,甚至过分的传统和保守。”丛力群说,对产业升级而言,“我们历来如此”的观念和做法,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答案。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家提倡制造业转型、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除了因应产业升级所需,另一大背景还有国际竞争中的硬实力角逐。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核心产业及其数字化水平在目前的全球竞争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身位?
丛力群表示,国内整体产业数字化发展既有优势,也有短板。
首先,我国发展至今的一个优势在于,制造业规模非常大,且门类齐全。这种先天优势赋予了产业极为广阔的成长前景。其次,中国的互联网应用水平和规模,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丛力群表示,拥有这两大优势,消费互联网和工业制造的规模能够实现有机叠加,并进一步放大和发挥效用,就构成了我们对工业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一个巨大期待。
而劣势在于,我国工业实现真正快速发展,其实只有40多年时间。
“这40多年时间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更多是瞄定国外的先进水平奋力追赶,而缺失必要的回顾和总结。因此,对于知识、经验、技能的总结沉淀和传承,相对薄弱。现在是时候回顾我们走过的路,回过头来总结我们做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积累。”丛力群说,这样的反思和回顾,再到针对性地补足突破,是目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