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关于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审计查出的问题。已整改问题涉及资金755.56亿元。②金融监管总局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查办违法放贷案件 360 多件、100 多亿元。
财联社9月27日讯(记者 高萍)2023年是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在9月25日-27日举办的“2023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与会人士表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普惠金融的认识,深入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等。当前要重点做好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注重普惠金融安全发展等四方面工作。
同时,与会行业专家认为,在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金融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也大有可为的领域。归纳起来,乡村金融源于农村金融,但又远远超出农村金融。乡村金融并不等同于“三农”金融,建议建立“双重目标”生态破题乡村金融难题,对乡村“双重目标”金融机构进行法律认定并差异化监管。
建立“双重目标”乡村金融生态 鼓励资本在纯商业和纯公益间找中间地带
普惠金融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过去10年,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很重要的成就。 “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但现有的金融体系对于满足乡村主体的多种金融需求、形成市场的良性竞争等还有很多困难。”在论坛期间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3)》提出。
具体来看,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难题主要有以县城中心服务分散的乡村客户、以分割的业务服务混合的金融需求、以较小的利润空间应对多样的政府和社会要求等。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瞿强认为,乡村金融尽管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符合市场化的机制。报告建议,建立“双重目标”的乡村金融生态能够有效破解乡村金融的一系列难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副院长莫秀根表示,建立“双重目标”乡村金融生态的前提是要认识到现有的农村在家庭收入构成、居民生产生活场景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金融并不等同于“三农”金融,而是需满足大到基础设施建设、小到家庭消费等更大范围、更多种类的金融需求,并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找到不可替代的自身定位。
“乡村具有多功能性,除了农产品商品性产出之外,还有生态服务、景观、农耕文化传承等功能,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农业非商品性功能的价值开发、价值实现,在此基础上开发针对乡村多功能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指出。
CAFI院长贝多广建议,鼓励在发展乡村金融时资本应在纯商业和纯公益之间找到中间地带,用普惠金融的目标引导商业机构兼顾社会和商业,“调和”公益性资金和商业性资金,并基于此形成服务乡村的“双重目标”金融生态体系。报告建议,对乡村“双重目标”金融机构进行法律认定并差异化监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识别真正有“真正目标”性质的金融机构,对于包含“社会责任”使命的金融机构,对其发展给予更包容的态度,在普惠金融试验区探索乡村金融机构实现双重目标的路径,制定财税等配套政策鼓励此类机构发展。
在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方面 探索完善差异化政策监管与法律体系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产业和居民收入结构稳步优化,数字经济已成为重要发展动能。贝多广称,虽然县域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非农产业在吸纳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了经营性收入占比,且 “兼业收入”特征明显。同时,我国的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持续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规模迅速增长。技术进步正在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动能。居民收入与经营特征的变化、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县域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线上贷款在区域间、城乡间、职业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对于缩小‘信贷鸿沟’起到了积极作用,对支持进中西部小微发展、加速乡村振兴有积极作用,但县域小微群体对线上服务的信息安全、授信额度等方面有进一步的改善需求。”莫秀根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副部长、研究员卓贤指出,农村金融是蓝海,农村地区的融资对于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但也仍存在一定的难点,数字金融应该起到更重要的作用。CAFI与网商银行在论坛期间发布的《数字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报告》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中小微金融需求特征的匹配度较高。融资仍然是影响县域小微经营的重要因素,线上信贷服务在支持小微融资方面存在鲜明的优势。
针对数字金融服务县域内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报告建议,提升小微企业数字经济与金融能力;引导构建可持续的小微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完善县域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数据治理能力,推动数据安全共享;探索完善差异化政策监管与法律体系。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表示,从近年来的调研中看,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还需从三个方面做大文章,要聚焦产业、瞄准重点,让新型经营主体或农业从业者有金融获得感;要夯实基础,特别是基础设施、金融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等;各相关机构要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