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淘宝上线“送礼物”功能。 ②微信小店于2024年12月开启“送礼物”功能灰度测试。 ③机构对“送礼物”功能持乐观态度。
财联社9月24日讯(编辑 刘越)碳酸锂期货一路狂跌,主力合约周三续创上市后的新低,直逼15万元/吨;现货价格亦不断走低,上海钢联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周五跌1500元/吨,均价报18.25万元/吨。然而与此同时,碳酸锂的上游却一片火热,锂矿争夺依然激烈,上个月,四川两处锂矿探矿权拍卖再次登上行业“热搜”,溢价超千倍。
▌碳酸锂期货上市两个月累跌超三成 A股“锂矿双雄”业绩下滑年内股价腰斩 券商研报认为股票价格一般领先于锂价
自7月21日碳酸锂期货上市以来,价格一路下探。本周三,主力合约2401(最早交割合约)续创新低,盘中最低跌至15.3万元/吨,两个月累计最大跌幅达36.33%。现货方面,电池级碳酸锂自去年11月突破60万元/吨大关后盛极而衰,4月底开启一波阶段性反弹随后继续下跌,上海钢联数据显示,周五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18.25万元/吨,相较4月中下旬17.65万元/吨的低点咫尺之遥。
值得注意的是,碳酸锂价格大幅下跌后,分析人士表示,缺少自有矿石的锂盐企业成本通常超过20万元/吨,部分企业已出现成本倒挂。海通国际Lena Shen等9月14日研报预估,碳酸锂生产边际成本约25000美元/吨(约18万元/吨)。鑫椤锂电周三指出,从目前价位看,已经有25%的碳酸锂产能处于亏损状态中,近期也能看到一些江西、四川企业的减产、检修。如果跌破15万元,则将有接近45%的产能亏损,因此15万这条线是很强的支撑。
有机构认为,锂价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矛盾,消费需求走弱、库存上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为545.9GWh,累计装车量为294.6GWh,累计装车量仅为累计产量的53%。兴证期货9月18日研报指出,目前碳酸锂价格的核心影响因素依然是中游需求的回暖与否,当前电池及电芯厂库存偏高,正极材料厂在短暂的补库周期后,仍维持按需采购,大批量采购意愿不明显且压价情绪明显,供需错配下锂价仍有下行空间。
从业绩来看,锂盐/锂矿企业上半年表现惨淡,“锂矿双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净利分别同比下降30.93%和19.35%,西藏矿业、雅化集团、盛新锂能和天华新能净利同比下降均超五成,天力锂能和江特电机上半年则亏损。分析人士认为,锂矿企业境遇窘迫的内部原因为锂价波动,外部原因是钠电池崛起,多家锂电企业也开始布局钠电、液流等其他技术路线,搭载宁德时代钠电池的首款新车预计2023年第四季度上市。
图源:微信公众号星球储能所9月18日发布的文章《上游锂矿企业“大萧条”,扩产、出海热情仍然高涨》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自今年1月高点以来股价累计最大跌幅分别达55%和43%,江特电机、融捷股份、盛新锂能和西藏矿业同期累计最大跌幅56%、58%、49%和49%。中邮证券李帅华等8月29日研报指出,有色资源股商品价格与股票价格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短时间会因宏观环境、市场情绪、商品价格等原因出现背离,但长趋势下往往出现均值回归现象。股票价格一般领先于锂价,预期对股价影响很大。
▌锂矿超高溢价拍卖惹眼球 券商研报认为提前反映未来锂矿竞争激烈程度 有机构预测锂金属短缺最快在两年内到来
锂价进入下行轨道之际,锂矿却依然备受追捧,争夺激烈。8月,四川川西两处锂矿探矿权拍卖再次登上行业“热搜”。最终在溢价1771倍、1317倍后,四川能投和大中矿业耗资10.1亿元、42.06亿元,分别将李家沟北锂矿和加达锂矿探矿权收入囊中。值得注意的是,锂电龙头宁德时代也参与了8月的两次锂矿“争夺”,不仅通过参股的天宜锂业间接参与竞拍,还成立了矿产资源勘查的新公司,两次争夺均无缘也可见竞拍之激烈。
从目前产能竞争格局来看,赣锋锂业(8%)碳酸锂产能优势明显,南氏锂电(7%)、天齐锂业(7%)、蓝科锂业(6%)、永兴新能源(6%)、融捷股份(4%)等次之。
川财证券孙灿8月15日研报指出,锂价下行与锂矿拍卖火热并不背离。锂价下行与国内锂矿资源的长期稀缺格局并不相关,暴涨的拍卖价提前反映了锂矿资源在未来的竞争激烈程度,反映长期锂市场的前景和未来需求会上涨的预期。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需求增长预期下,锂资源的价值仍然被认为具有很大潜力。
有机构预测锂金属短缺最快在两年内到来。上月,惠誉解决方案旗下的研究公司BMI预测,到2025年,锂金属的供应就会出现短缺。据摩根士丹利的研究表明,预计到2025年在全球汽车销量中的份额将超过50%。根据标普全球大宗商品洞察的预测,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在2023年达到1380万辆,到2030年将飙升至3000万辆以上。据了解,每块电池大约需要17磅(约合7.7千克)的锂,外加钴、镍和其他金属。
孙灿指出,产业链博弈正在增强,提前获得锂矿资源意味着未来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优质锂矿资源的背后代表着上游厂商在面对价格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在产业链中的议价权。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一体化打法盛行,无论是动力电池巨头亦或是车企,纷纷布局锂矿、涉足碳酸锂,从而分享上游的涨价红利。相比价格波动,资本更为在意的是行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