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日,岭南股份、南京化纤、日出东方等大批“老人气股”涨停,多股已晋级2连板。 ②近半年,市场人气高标频现,58股录得15次及以上涨停,19股随后最大跌幅超50%,腰斩比例近三分之一。 ③年内已有近270股录得370余次涨停,机械设备、电力设备、医药生物板块个股涨停次数居前。
财联社9月16日讯(编辑 旭日)民营火箭首次海上发射成功,国内商业航天年内取得丰硕成果。同时随着“国网”星座计划开展,分析人士表示,现有国家航天体系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卫星发射需求,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或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此外,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模糊汽车和航空航天的概念,车企“跨界”造星成为热点。国内企业吉利作为全球唯二“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企业,打造低轨卫星星座。同时,小米、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广汽集团等都以不同形式涉及航空航天领域。
▌民营火箭至今累计发射量抵不上Space X一年?国网星座计划送来商业航天春天
近日,民营火箭公司星河动力航天首次海上发射成功。中国民营航天在2023年取得丰硕成果,除朱雀二号华丽升空以外,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航天三江的快舟十一号甲等民营火箭先后发射成功,荣耀星际的双曲线二号也顺利完成试车试验。
经过八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商业航天已然初具规模。从产业链上看,商业航天可分为火箭制造、卫星发射与测控(上游)、地面设备及卫星运维(中游)以及应用服务(下游)。其中地面设备制造和卫星服务业是航天产业率先商业化的环节,涉及上市公司包括超图软件、四维图新、中科星图、北斗星通、合众思壮、华力创通、中国卫星、海格通信等。
而作为我国航天产业的核心中坚力量的商业火箭和卫星制造领域逐步成型,在火箭制造领域,已基本形成以蓝箭航天、星际荣耀、星河动力三家“优胜者”为代表的火箭企业。同时,今年1月,卫星企业“长光卫星”的科创板IPO获得受理,成为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首家冲刺上市的卫星公司。泰伯智库由此预测,随着部分企业IPO开启,2023年该领域融资规模有望创造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商业航天”这个词让人兴奋,但政府仍然是买单的主力。与Space X不同,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很难得到政府订单,民营火箭在发射价格上并没有明显优势,很难有价格的竞争力去做长期的政府订单发射任务。至今为止,国内民营航天公司共发射运载火箭19次,与之对比,SpaceX旗下的“猎鹰九号”火箭,仅在2023年至今就已发射35次。
不过,随着星网计划的落地,商业航天或许将迎来一个不错的增长。中国于2020年9月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了“国网”星座计划,计划发射12992颗卫星,拟2023年完成首发星发射,在2030年实现300星组网运行。
分析人士表示,现有国家航天体系无法满足如此庞大的卫星发射需求,意味着这将是未来商业火箭公司主要的“大蛋糕”。在去年的招标里,银河航天作为第三中标人成功入选。这是自2021年中国星网成立以来,首次公开卫星采购招标结果。随着“国网”星座计划的逐渐落地,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或将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左手造车、右手造星 车企执着要“上天”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跨界”造星成为热点。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正在模糊汽车和航空航天的概念,在“特斯拉+”商业模型中,Space X、Starlink为其提供极为夸张的价值溢价。国内企业也在寻求发展,从2019年开始,国内有关车企“放卫星”的新闻便陆续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中。
长城的CZ-11WEY火箭成功发射、长安欧尚X7跟随火箭升空、广汽传祺冠名火箭升空致敬医护工作者,多家车企都以不同形式涉及航空航天领域。而今年以小米雷军的银河航天及吉利集团的时空道宇为标杆,车企“跨界”造星照进现实成为热点趋势。
吉利作为车企造星新势力的“先行者”,同为全球唯二“一手造车、一手造星”的企业,旗下时空道宇布局商业航天全产业链,打造低轨卫星星座,构建天地一体化高精时空信息系统,逐渐实现“天地协同”。
雷军投资的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6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正式出厂,是我国首次批量研制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并于3月成功发射,构建起星地融合的5G试验网络。分析人士表示,车企造卫星的目标在于延伸自动驾驶产业链。低轨卫星可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是车企发展自动化驾驶及智能出行的重要一环。
经过了8年的淘洗和技术沉淀,中国的商业航天也历经了一个从爆火到冷静的周期。随着头部公司陆续跑出,在火箭发射、卫星制造等领域崭露头角、集体冲天,中国商业航天的广阔图景也正在向它们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