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自10月18日央行正式推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以来,有20家科创板公司披露回购预案/提议回购公告,拟回购金额上限合计16.3亿元; ②多家公司将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若规定期限内未转让完毕,将注销未转让股份。
本期访谈人物:山东通汇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伟
财联社9月7日讯(记者 崔晓丽) 中国在C端的第三方线上支付领先全球,但以供应链票据为主的对公线上支付才刚刚起步,这个市场体量更大,正是一片“蓝海”。
“供应链票据这个赛道会越来越宽,这是大势所趋。平台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逆了,C端的销售与支付模式已经完全改变了,B端的势必也要改。”国有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之下,山东通汇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汇资本”)党委书记、董事长郭伟思考再三,决定带领公司由传统的投融资业务向“平台+科技”转型,以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布局对公支付结算及产业互联网领域。
“平台+科技”将是通汇资本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战略方向,郭伟对财联社记者直言,在科技领域,“通汇资本不仅要做‘企业级支付宝’,而且要服务‘企业级淘宝’。转型最终要取得成功,必须借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
对公支付平台的“山东模式”
所谓对公支付结算,是指企业或机构之间的支付交易,支付方式包括现金、网银转账、票据结算(即供应链票据,包括汇票、本票、支票、商业票据等,以及电子票据),等等,也称为B2B支付。与个人之间的支付交易不同,公对公支付涉及的金额通常较大,需要更为严格的安全和审计控制。
目前,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全国有24家机构取得了上海票据交易所的直连资格。其中,央国企背景平台多达11家,银行背景平台9家,第三方平台数量4家。通汇资本于2021年10月取得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直连资格,2022年6月,“通汇资本完成了与中国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全面对接的重大版本升级。是全国唯一的地方国企产融平台,也是唯一专注于供应链票据的专业机构。
今年6月中旬,通汇资本举行媒体沟通会,向外界推介其开发运营的支付结算平台上线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据悉,通汇资本支付结算平台上线一年来快速发展,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当前,平台累计业务发生额突破400亿元,服务企业超4500家。
通汇资本支付结算平台有效串联了核心企业、中小微企业及银行、保险、券商、担保增信等金融机构,逐步实现数字化支付、平台化融资、智能化风控等多项功能。这个平台还创新了多项业务模式,如:“供票秒贴”“担保公司承兑保证供票”等,均属全国首创。
除深入服务山东高速集团及其产业链外,通汇资本对公支付平台还向山东黄金集团等数十家大型国企提供了联合运营解决方案,同时为山东省融担集团等增信机构以及日照银行、莱商银行等数家金融机构提供了定制化解决方案,形成了受社会及监管高度认可的“山东模式”。今年6月,公司成功入选“山东省国有科技型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专项行动”科改企业名单。
7月,《2022中国票据市场发展报告》正式出版,通汇资本是这个报告中供应链票据章节的唯一受邀编写单位,也是该报告编写方中唯一一家非金融机构单位。通汇资本在该报告中体系化地总结了供应链票据工具的政策背景、社会价值、设计优势以及通汇平台的运营推广经验和创新实践探索,凸显了山东高速集团在该领域的引领作用。
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数据统计,通汇资本对公支付平台上线一年来,其供应链票据业务发生额、承兑发生额、背书发生额等多项核心运营指标位居同行业第一位。2022年,通汇资本获评上海票据交易所“优秀供应链票据参与机构”,全国仅有3家机构获此称号,团队专业性及技术稳定性领先市场。
但这些成绩,郭伟并不十分看重。他认为通汇资本在企业数字支付领域所做的探索与付出,远比目前平台所取得的成绩更有意义,“对公支付结算平台是中国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全新科技设施,“新一代”票据系统上线后的全国第一张供应链票据,就是在通汇资本科技平台上跑通了全流程,通汇资本在中国供应链票据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我们很自豪。”
通汇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沛锦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通汇资本支付结算平台作为中国新一代票据底层基础设施的延伸,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按照上海票交所统一部署,从去年开始,所有银行的票据管理系统都要进行大规模升级。这些系统虽然基本都包含了供应链票据兑付清分及融资支持功能,但绝大多数没有经过业务实操检验。通汇资本在过去一年的业务运营中,因为不掌握各银行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又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数据,在协助数千家企业与上百家银行优化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协助他们完成上万笔业务操作,几乎是排雷式前进,通过解决了系统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我们也积累了第一手的宝贵经验。后来,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业务操作中遇到问题时,他们会第一时间向我们寻求帮助。”
下一步,通汇资本将以企业支付结算为核心,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持续探索开拓支付结算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应用场景,强化平台数据资产的开发利用,加大公司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研发力度,夯实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资源保障,努力争当中国企业支付结算行业的“开路先锋”,引领中国企业支付结算进入高效便捷的全新数字化时代。
转型:寻求国企价值最大化
过去的一年,可以说是通汇资本的转型年。公司传统类金融业务稳步发展的同时,对公支付结算平台快速成长,供应链交易业务也初步试水。
转型之前,类金融是通汇资本的核心主业,业务内容包括私募股权投资、商业保理、融资租赁、应急转贷,等等。公司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优势,围绕产业发展,遵循“价值投资+当期收益”的投资策略,优化资产配置组合,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山东省重大领域、重点产业和项目集聚。公司成功投资了华熙生物、凯赛生物、徐工机械、海看股份、赞同科技、星邦智能等一批具有高技术、高成长性的“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产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
自2016年成立至今,通汇资本资产总额已达309.24亿元,累计实现收入总额93.67亿元、利润总额75.67亿元、净利润67.27亿元,累计贡献税收15.02亿元,负债总额101.96亿元,资产负债率32.97%,净资产收益率平均11.98%,经营创效能力居山东省属企业第一方阵。
2020年8月,国资委发布通知,要求国有企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2020年9月,人总行、工信部、国资委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也即“226号”文件。
在上述文件指引下,通汇资本结合公司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能力,开始布局供应链金融业务,搭建了国内领先的对公支付结算平台,增加了数智科技业务板块,并将企业愿景调整为“打造中国领先的产业互联网平台”。
“既然要转型,那就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寻找蓝海。”郭伟分析,“供应链票据行业,目前持牌的机构只有24家,竞争者较少。去年‘4号令’发布以来,供应链票据这个新兴赛道广阔的成长空间已经被打开。”
郭伟所说的“4号令”,是指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2022年11月18日修订发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与此前相比,“4号令”增加了二项指标,即:银行及财务公司最高承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总资产的15%;保证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吸收存款规模的10%。
“这相当于明确了银票(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司票(财务公司承兑汇票)开票的天花板。在此之前,银票和财司票的签发没有明确限制性规定。”宋沛锦介绍。
根据2022年的成交数据,中国的票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包括签发、流转及直贴,不包括转贴现),其中,银票和财司票约占90%,商票仅占10%。郭伟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不算供应链票据的渗透率,企业使用商票的增长空间预计就有至少10万亿元,而更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供应链商票必将会在其中承担核心角色。”
建设企业支付结算平台只是通汇资本新梦想的一部分,郭伟的计划是:科技板块业务要继续裂变,在不断打磨数字支付平台这个“企业支付宝”产品的同时,不断构筑数智基建产业的场景生态,打造通汇资本自营的“企业级淘宝”,并通过通汇资本支付结算平台服务更多产业。
郭伟所说的通汇自营的“企业级淘宝”指的是今年公司自主设计开发的“B2B供应链交易平台”。这个平台围绕大基建、大交通、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业务,是一个集撮合、交易、物流、仓储、金融及线上智慧工厂/园区等供应链循环共享服务为一体的数智科技平台。
目前,上述交易平台已累计完成交易金额48亿元,发生业务笔数近11000笔,累计服务客户10510户,落地了国内首单烃基生物柴油出口业务,确认销售订单金额1825万美元,并实现了境内外供应链打通。采用“全程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虚拟工厂经营模式,打造“云工厂”管理平台,围绕新车集采、租售,二手车代采、经销、租售、出口以及车资产管理等不同场景下客户的多样需求,探索汽车消费场景下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平台累计发生车辆交易10449台,对促进汽车流通、扩大汽车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外界认为的“转型跨度太大”,郭伟并不十分认同。他认为,国有企业转型方向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与国家战略、区域政策同频共振,在方向选择上才能具备前瞻性与开拓性。除此以外,还要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既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定力,也要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与持续创新的能力。
另外,郭伟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山东高速集团的战略目标,通汇资本应该在集团战略引领下勇于创新,坚定不移的走好每一步,“山东高速集团主业是建设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我们的对公支付结算平台实际上是建设企业支付结算的‘高速路’,也是一种全新的产业数字化基础设施。”郭伟介绍说,数字化转型也是当下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未来可以通过统筹建设集生产资料采销、储运、支付、金融、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数字化平台,依托产业链资源优势,形成上下游内循环合作机制,实现基础设施价值再创造、管理模式价值再输出、数字资产价值再挖掘,为山东高速集团培育全新的利润增长极,打造行业领先的数字化转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