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迪哲医药将拟定增总额由26.08亿元下调30%至18.48亿元,其中新药研发项目计划投资金额由18.01亿元下调42%至10.42亿元。 ②随着产品获批上市,迪哲医药现金流开始实现增长,由2023年底的7392.66万元增加至2024年9月底的1.31亿元。
《科创板日报》8月9日讯(记者 徐红) “从长期来看,对医药行业是利好。”不同于A股、港股医药板块前几天的风声鹤唳,在面对新一轮的医药反腐风暴时,业界却显得更加乐观。虽然,暂时也会有些痛苦。
回溯过往,医药领域的反腐之风其实早已刮了多年,但今年似乎更加猛烈。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已有至少155位医院院长等高层管理人员被查,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
与此同时,大范围、跨部门的联合医药行业监管工作也在今年启动。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国家药监局,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
一周之后,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召开动员会,部署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会议指出,“集中整治医药领域腐败问题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净化医药行业生态、维护群众切身利益的必然要求。加大执纪执法力度,紧盯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
随后各省迅速跟进。8月初,广东、浙江、海南、湖北多省陆续发布通知,要求集中整治全省医药领域腐败乱象。
▌反腐风暴下 大量学术会议暂停
虽然这一轮的医药反腐主要是面向医疗机构,但是企业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主要是很多学术会议要停止,医生也参加不了。”有企业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公开信息显示,随着反腐行动的深入,近期已有多场学术会议延期举办。
反腐之下,学术会议为何敏感至此?对此,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刘强近日在社交媒体上撰文指出,医学会议是医生在一起学术交流,客观上对提高技术以及继续再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现在有很多会议却是变了味:会议越来越多,会场医生越来越少,讲课的院士大咖们甚至几年讲的PPT都一模一样。很多会议越来越失去交流普及提高学术的作用,就剩下酒席交流了...
高禾投资一篇研究则点出,“福利式”学术会议赞助或通过学术会议输送利益正是医疗领域常见的商业贿赂行为的一种。
据称,学术会议赞助是医药企业一种常见的市场行为,是指医药企业主办学术会议,或通过对医药学术会议主办单位(各类医药行业协会、医疗机构),或对参会医生提供资金资助,帮助解决会议召开或参会医生的食宿、交通、注册、专家授课及场地费用等,促进医药领域学术活动开展。
但在实践中,医药企业存在以赞助学术会议的名义,对医疗机构进行不法利益输送以提高医药销售量的行为。具体表现上,企业通过为参会医生安排旅游、休闲活动,报销各类费用,并支付会务费、推广费、讲课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等,向医生输送不当利益。
例如,近期有一份网传的审计调查报告显示,有医疗企业长期赞助国内各级医疗医药学会协会举办的学术交流活动,并要求国内经销商按一定比例的年销售额为参会医生和专家支付住宿、接送、机票等费用。仅一家经销商,2022年就通过9家旅行社为医学专家支付交通、住宿、餐饮等费用超1500万元。
另外,根据国家规定,医护人员每年需要继续医学教育,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可以获得学分但需要缴交注册费。因此,也有医药企业通过为医护人员缴纳注册费的形式输送利益。
“2014年我在美国时,听我的老师蔡强教授介绍,他们一年的学术费用都是医院在年初打入账户,此后你想参加什么会议,自己交注册费自己订机票酒店。协会决定哪些专家讲课,讲什么题目,费用极低。平时包括器械商药商推销产品,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可能违法。我当时在埃默里大学,有一次波士顿科学公司来介绍最新的产品 ,中午连盒饭都不敢提供。在日本,有很多小型学术会议,我听说也都是医生自己坐火车去参加,会场提供盒饭,学习完自己回家。”刘强说,并认为学术不仅要打假,更要打击腐败。
但学术会议也不能直接等同于腐败。合规的学术会议可以有效地传递领域内最前沿的医学研究进展,并在与专家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医学洞察,从而指导医学策略的制定,解决或优化诊疗策略,进而改善患者的生存。
“医学学术年会是年轻医师学习新技术、了解医学前沿进展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大量学术会议集体取消后,有人这样在网上留言;“真正高质量的、有价值的学术交流,未来还是需要的。”还有多位药企人士这样向记者表示。
另一方面,从记者了解到的情况看,很多学术会议延期除了“不想在这个时候往风口上撞”以外,也有“不清楚学术腐败该如何界定,合规该如何定义”这一因素在内。
例如,本轮医疗反腐还对医务人员收受的“讲课费”、“会议劳务费”等不合理报酬进行了清查,此类费用亦成高风险费用。对此,上海某外资药企一位医学部人士在接受“医学界”采访时表示,其认为只要给专家的劳务报酬是市场价,也不和产品销售额挂钩,不返点,就不涉及腐败。“但现在不清楚具体尺度在哪,所以一律停止打讲课费”。
就学术会议而言,据记者了解,过往绝大多数的学术会议基本都涉及企业或厂家赞助,但现在在“厂家赞助会议肯定会被解读为利益关联”的忧虑下,暂不举办自然就成了一部分人的避险选择。
学术会议到底怎么办才算合规?接下来,这或许仍需相关监管部门去进一步厘清和明确。“没有合理的机制,很难界定学术腐败,同样容易打击掉学术会议的正面作用。”刘强亦指出。
▌提升医药研发创新能力 大势所趋
不管是大家所熟知的“药品回扣”、“带金销售”,还是其他更为隐蔽的贿赂手段,导致医疗领域商业贿赂滋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还是在于国内医药研发创新不足、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就像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的那样,“既然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那怎么才能让医生选用你家的产品呢?”
也因此,在很多人看来,虽然会经历短期的阵痛,但随着全国医药反腐行动的持续推进,势必会有力震慑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有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并且,在不合规的空间变得越来越有限的情况下,还能倒逼企业去创新,做真正有价值的好药好产品。
事实上,近年来,不管是药监还是医保部门,在鼓励和引导医药创新研发方面已经出台不少举措。
也就在此次医药反腐多部门联合行动展开的同时,近期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又一连发布了三份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的技术指导原则,包括:《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设计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临床试验实施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获益-风险评估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在此之前,国家药监局曾在2021年7月重磅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该份指导原则的核心就是提高新药上市的门槛,引导新药研发以满足临床需求为方向。
而最近发布的三份指导原则可以视为是2021年7月文件的延续,不仅将疾病领域扩大到自免、减重等其他热门赛道,同样也提高了新药临床试验的设计与实施要求。
以临床试验对照组的选择为例,过去只需要与标准疗法做对比,但现在是要求结合未来一段时间的治疗方式变革,去动态的评估和选择最优对照组,这无疑久大大提升了药物研发的难度,降低了"me-too"类药物的成功率,使得药企们更加专注于研发真正具备临床价值的创新药。
在医保准入端,2023年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工作虽然刚刚启动,但已经释放出重磅信号。其中针对创新药的准入,国家医保局再次对“谈判药品续约规则”和“非独家药品竞价规则”作出多处调整。专家认为,新规的最大亮点还是体现在,给真正的创新药提供了更多的准入通道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对比药品,目前医用耗材的医保准入相对还不够制度化,包括现在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医用耗材医保目录。创新高值医用耗材还不能像药品一样,通过常态化的国家级谈判快速准入。对此,业界也是呼声已久。
令人可喜的是,这样的情况有望很快迎来改变。今年5月中,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医用耗材支付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正式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医用耗材医保准入管理。
《通知》提出,各地要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明晰高效、公开透明的目录确定机制,完善医用耗材评价规则和指标体系。各省应组织医用耗材、临床、医保管理、技术评估等方面专家,通过规范的评审程序,将符合条件的医用耗材按程序纳入目录。鼓励优先将符合现行支付政策的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耗材纳入目录。探索对独家或高值产品通过谈判等方式准入。
“十四五”期间各省应按准入法完成制定全省统一的医用耗材医保目录并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国家将逐步制定全国统一的医用耗材医保目录。
其后,上海市医保局快速跟进,于7月10日发布《上海市医用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工作规范(试行)》。文件显示,上海市将逐步将临床价值高、经济性评价优良的医用耗材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具体准入办法是,非独家高值耗材纳入常规准入范围,经专业组评审确定甲乙分类、限定支付范围等;独家高值耗材纳入谈判准入范围,通过谈判确定支付标准和限定支付范围,纳入“乙类耗材”管理。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医用耗材的医保准入将向国家药品目录准入方式靠拢,将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系统。”对此,有业内人士这样对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