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 ②《行动方案》提出数字金融发展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为数字金融发展明确了方向、目标和规则; ③中国数字金融将在后疫情时代迎来高质量发展阶段,甚至可能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
财联社7月27日讯(记者 徐川) 财联社记者今日在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上半年上海地区人民币贷款新增5233亿元,同比多增47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业融资需求有所改善,在沪房地产开发贷款上半年增加237亿元,同比多增50亿元。
从利率来看,6月份,上海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60%,比上年同期下降15个基点,处于历史低位,是全国最低地区之一。
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主任吕进中表示,近期多家商业银行下调部分期限存款利率,减轻负债端成本压力,保持利差相对稳定,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继续稳中有降创造条件。
自贸账户启动以来 本外币跨境收支年均增长35%
回顾上海自贸区成立十年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跨境人民币业务部主任施琍娅认为,“自贸区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分账核算的自由贸易账户和全口径跨境融资管理。”
数据显示,自由贸易账户启动服务9年多来,累计发生本外币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为35%;境外非居民企业(含“走出去”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办理跨境收支折合人民币年均增速为104.1%;此外,企业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完成各类货币资金兑换量年均增长率为27.6%。
对于跨境融资的宏观审慎管理,据施琍娅介绍,这有助于扩大境外融资的规模和渠道,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可以自主从境外融入资金,运用风险转换因子等新的管理方式优化境外融资结构,由此建立了宏观审慎的境外融资风险管理新模式。
外汇管理也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重要领域。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外汇管理部副主任葛庆表示,在经常项下,相继推出取消出口待核查账户、货物贸易电子单证审核、优质企业贸易收支便利化试点等政策举措,过去2至3天才能完成的业务现在15分钟就能办完。
“针对创新型企业净资产规模小、跨境融资额度有限问题,允许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在10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葛庆表示,并大幅放宽对外债权债务管理,在临港新片区推进外债一次性登记试点,企业不再需要每次现场往返办理登记手续,外债资金一到位就可以投入经营。
推出科创企业再贷款再贴现 正打造金融支持科创生态圈
去年11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了长三角五城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上海地区在推动科创金融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从产品来看,吕进中表示,为引导扩大对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信贷支持,上海地区研究推出了“沪科专贷”、“沪科专贴”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
此类再贷款再贴现专项产品的支持对象由政府行业部门根据相关标准确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上海市入库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为了更加聚焦小微、民营类科创企业的融资难、抵押难,还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即针对商业银行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科创企业首贷、信用贷,‘沪科专贷’将优先予以支持。”吕进中进一步介绍说道,
据了解,目前,上海总部正牵头市相关部门打造上海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生态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银行、私募股权投资、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国企投资平台等机构加强合作,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超10万亿
对于上半年上海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施琍娅将其特点概括为“一季度复苏、二季度发力”。上半年,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0.79万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国的44.1%,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其中,二季度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76万亿元,同比增长17.9%,高于全国平均的15.2%。
具体来看,市场主体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接受程度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上半年,上海市涉外收支总量中的人民币收支占比已达60.5%。使用人民币结算跨境贸易投资的企业主体同比增加7000家。
资产配置方面,上半年,债券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64万亿元,同比增长7.2%。二季度,债券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量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7%,环比增长30%。
分结算区域来看,上半年,上海市与多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呈现先降后升态势。数据显示,上海市与东盟、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较一季度分别上升20%、5%和16%,其中6月单月环比分别上升50%、42%和31%,回升势头更为明显。
应对汇率波动 二季度上海地区企业套保率达21.8%
“今年二季度,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承压的情况下,上海地区外贸和外商投资韧性凸显。首先是汇率承压下有利于出口,货物贸易收支逆差有所收窄。”据葛庆介绍,1至6月,上海地区货物贸易收支逆差899.9亿美元,同比下降4.9%。
葛庆表示,从调研情况看,上海市场主体对近期的汇率波动较为理性,且汇率避险意识在全国较为领先。
具体来看,企业主动运用外汇衍生品有效覆盖汇率风险敞口,上半年上海辖内套保率达到21.8%。同时,积极运用外币收支自然对冲、使用跨境人民币计价结算管理汇率风险,上半年人民币在上海货物贸易涉外收支中的占比提升了4.8个百分点。
从银行来看,据葛庆介绍,上海银行业丰富避险产品和结售汇币种,提供更多小币种报价交易服务,更好满足多场景下的企业避险需求;并积极落实减费让利,给予首次办理外汇套保业务的企业一定费率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