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行业持续下行,国资纸企密集收购转型,近期3家国资纸企披露收购计划,引发市场强烈反应; ②A股市场共有约9家国资纸企,后续资本运作值得关注; ③市场对收购反馈不同,标的资产成色和收购性价比是关键。
栏目介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健康产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从业者们时刻前行在探索生命奥秘的最前沿。然而,当创新药转型阵痛与资本寒冬接踵而至,当国内外行业政策环境变化带来重大挑战,当内卷袭来陷入价格战……这些“健行者”唯一确定的是,不确定性才是这个行业的新常态。变局中寻求破局,风雪里何处逢春?对此,他们有着自己的智慧与思考。
行者无疆。为见证这些“生命工程师”的探索之道,财联社大健康团队特别推出《健行者》栏目,与业内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高管、投资人等独家访谈,通过展现他们对自身经历、行业方向和痛点难点的深刻见解,以期引起业内更多反响和反思,推动行业大步前行。
健行者|开立医疗董事长陈志强
在医疗器械行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开立医疗“风格”较为独特:公司行事“低调”,长期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不追求短期回报,踏实耕耘。公司也成功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取得突出成绩:公司在超声、软式内镜领域卓有建树,并逐渐在微创外科领域、血管内超声(IVUS)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开立医疗董事长陈志强,有着和公司一脉相承的风格,他思维缜密、贴近一线,在接受财联社记者专访时,他透露未来三年开立仍将保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并凭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团队优势,紧贴临床实际应用场景,在细分领域垂直深耕,以达到全球技术领先水平为目标。采访中,陈志强还向记者分享了产品研发投入方面的策略及取得的成果,开立产品受到众多医疗机构和医生青睐的原因,并提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开行业先河”,未来三年仍高强度研发
记者:“开行业先河 立民族品牌”,是公司名称的由来,也是公司发展的宗旨和理念,能否请您谈下目前这句话的实践效果?
陈志强:开立医疗从始至终践行“开行业先河、立民族品牌”的信念,在一些新的细分领域不断探索、投入研发、建立优势,推出的很多产品都被业内誉为“高举高打”,也在细分领域奠定了开立的地位。
2002年,开立作为国内第一家专注在彩超研发制造领域的企业,两年后发布了第一台国产便携式数字彩超;2016年公司发布了国内第一台高清消化内镜;近期,属于心血管介入领域的超宽频IVUS产品历经9年研发获得注册证。这些产品在当初立项时,国内相应领域的产品研发进展极少,我们提前布局并开启研发,填补了国产空白。这种“开行业先河”的项目,奠定了公司牢固扎实的技术实力。如今开立经过20年发展,在超声领域达到中国第二名、全球前十名,软式内镜领域成为国产龙头企业,与公司创立的初衷紧密相关。
记者:上述提前布局是如何做到的?
陈志强:对公司战略布局的判断需要“修炼内功、瞄准机会”,即对企业自身技术储备的把握以及对市场需求、未来市场爆发点的洞察。例如创业初期,我们看到全球医疗超声市场94%是彩超,而国产超声还停留在黑白超声阶段,因此开立想要挑战进入这个领域,这就是对市场的洞察。另外,要跟自己团队的技术积累结合好,就相对容易成功。否则,提一个高目标,但储备和技术不匹配,容易导致失败。
开立医疗当前遵循 “多产品线发展”和“高强度研发投入”的理念,其实在过去的20多年发展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从单一产线向多产线的转变。因为医疗器械行业中,各个细分领域间的核心技术差异非常大。当年在开立医疗的早期创业阶段,我们的团队主要专注于超声成像技术。因此,当决定进入内镜领域时,对我们来说几乎等同于“从零开始”。这样的决策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挑战,也需要我们承担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同时,我们也必须接受从研发立项到产品获得临床认可的周期较长、回报期远在未来的事实。在内镜领域,开立医疗投入了整整10年的时间,我们才在业内建立了知名度,并开始取得盈利。
可以说开立未来业绩持续增长的自信源自于高研发投入,近年来开立每年用营收的20%投入研发。虽然开立所在的细分领域收益回报周期长,可能给公司财务带来压力,但是我们敢于高比例投入研发,这意味着我们的技术进步迭代会更快,更有可能紧随行业前沿水平。
我认为开立正在向理想的状态前进:敢于大规模投入研发,将来伴随着收入的增长,摊薄了研发占营收的比例,规模效应将会更加明显。目前,中国企业和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长期来看只能靠研发的积累和投入来赶超。
|基础业务和增量业务,希望做到全球消化内镜前三名
记者:从行业来看,您怎么看公司主要业务超声和内窥镜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陈志强:超声业务是公司目前的“基本盘”,消化内科产品是快速增长的第二曲线,这两个构成开立的基础业务。
超声行业目前处于成熟稳健发展阶段,每年增速5%-6%左右,当前中国企业在全球该领域的地位也很高,已有两家公司进入全球前十,其中就包括开立。经过多年打磨,开立超声60平台(一个中高端平台)获得了临床积极认可,进入较快增长阶段,开立超声新一代平台会在今年正式发布,这将是集成行业前沿技术的高端超声平台,融合开立特有的全场连续聚焦的相干场成像技术、国际一流水平的单晶探头,搭载高分辨造影、弹性成像、融合成像,以及妇、产科智能等技术。该新一代平台将带领开立超声进入高端应用领域。
消化内镜领域,开立在中国市场占有率是第三名,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未来能做到全球消化内镜领域前三名。作为开立内镜的拳头产品,全高清电子内镜系统550系列通过搭载光学放大内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等更多高端镜种,将进一步拓展临床应用场景,打造消化和呼吸等多学科领域的完整解决方案,构建开立和其他国产品牌的竞争优势。通过拓展多科室完善解决方案,满足临床不同场景的诊疗需求,开立的“第二曲线”将实现高速增长。
记者:除了超声和内镜外,开立进入腔镜外科和血管介入领域的原因?
陈志强: 微创外科是开立增长强劲的潜力业务,血管内超声(IVUS)是进入心血管内科的种子业务。2016年开立高清消化内镜成功获批让我们有信心切入腔镜外科领域。厚积薄发是开立一贯以来的风格,腔镜外科从2016年开始研发,依托软镜技术基础,2021年公司腔镜外科产品一经推出便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预计未来三年,公司的腔镜外科产品会有较好增长。开立的腔镜外科产品协同超声、软式内镜共同打造科室手术整体解决方案,从而构建开立在国内腔镜外科的领先地位。
公司未来超声和内镜将分别保持稳健增长和高速增长,构成公司收入的基本盘,腔镜外科和血管内超声则是增量业务,未来增速会相对更快,新业务作为净增量将推动开立营收高速增长,非常值得期待。
| 开立的AI是“医疗设备+AI”,目前AI解决三个问题
记者:公司在智慧AI这块的布局?
陈志强:经过多年投入,开立在AI领域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我们的S-Fetus技术是一种来自临床的创新,并在胎儿切面的自动获取和数据自动测量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开立AI的发展思路不是追求“AI+”或“互联网+”的模式,而是坚持以设备为核心,实施“医疗设备+AI”的策略。在这个模式下,AI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融入超声和内镜设备中,让它为产品赋能。目前,AI主要帮助我们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质控问题,通过AI让检查标准化,医生必须扫查特定位置,看得更全面,不会漏诊盲区;二是智能扫查,例如开立超声S-Fetus技术应用在产科,可以将诊断用时从20多分钟降为5分钟即完成对胎儿筛查和参数测量,在人口基数大的国情下,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减少筛查时间;三是智能识别,例如早癌识别,扩大识别器官门类和增强筛查灵敏度等方向。
记者:您觉得AI会让开立发生质的飞跃吗?
陈志强:像我上面说到的,与其单独说AI,不如说所有技术是一个整体,包括AI的应用,各种手段带给产品飞跃性的提升。我认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AI是助力医疗设备更好地服务医生的一种辅助手段,或者从信息处理层面,AI将带给产品原始信息处理更高效精准的处理方式。AI将提高开立设备的含金量,让医院更认可设备,减轻医生负担和压力。开立发展的路径是在基础性能上下功夫,再辅助AI等多方面的先进技术,带给成像更精尖的技术飞跃与突破。
|在细分领域“做文章”,未来国内外增速同步
记者:开立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陈志强:我认为开立在行业内保持核心竞争力是由于四个方面的坚持:一是品质领先,以高水平的产品和可靠稳定质量在全球市场展露锋芒,并对多产品线提前布局提供完善的临床多科室解决方案;二是临床导向,工程师们会把医疗设备研发当成工程技术难题,但设计初衷和最后的检验都指向临床,最终开发出解决临床痛点的产品,从而满足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三是增值服务,希望用户服务成为开立未来的优势竞争力,以医生教育和临床培训等多元化服务共同促进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四是国际视野,开立不仅深耕国内与国际市场,并在包括美国、日本等全球范围设立七大研发中心,吸收各个领域领先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化的团队,持续开拓中国医疗品牌的版图。
记者: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也提到,计划到2025年是有6~8家企业是跻身全球医疗器械行业50强,您觉得开立医疗有这个潜质吗?
陈志强:我乐于看到开立和中国同行一起在国际医疗器械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开立巩固自身竞争力的方式是在细分领域做强。医疗器械公司会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些公司通过规模化发展带动效益提升,而开立走的是另一条深耕细分领域的道路,我觉得把细分领域做精做强才会让中国企业能够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实现突围。开立就是要在细分领域真正做到全球技术领先,做好细分领域,规模增长水到渠成,形成良性循环。
记者:对医疗设备行业的前景怎么看?
陈志强:开立所在的细分领域都有非常好的前景,一些处于前沿的蓝海领域增长更迅速。从整个行业看,未来10年依然是医疗器械行业国产化和高端发展双重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国内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能够做出高端产品的公司是利好。
记者:您认为医疗器械行业在发展中是否存在一些瓶颈挑战?
陈志强:我认为一方面是自主创新带来的挑战。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正处于从跟跑向自主创新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要求企业与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实现真正意义的临床创新,发掘临床需求并通过企业研发能力将其转化为产品,逐步摆脱对国外产品的路径跟随,打造属具有中国创新基因的产品并造福临床。
另一方面的挑战在高端产品出海,首先产品足够好才敢去全球市场参与竞争,其次海外市场做好需要市场推广、学术推广和医生教育等多个方面一同发力,用在海外本地化的市场策略全方位适应全球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记者:王俊仙 卢阿峰 实习记者:陈雨晗
编辑: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