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疆被传入局扫地机器人,公司表示不作评论; ②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大疆在技术上存在优势,但进入市场需要时间,短期难撼动市场格局; ③目前,海外市场成为国产扫地机器人厂商下一战场。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科创板日报》 “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本期访谈人物:
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 黄雍威
“eVTOL商业化并非一开始就‘满天飞’,这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落地的本质,逐步从示范效应,发展至多条航线运营,再到最终大面积铺开。“
▍个人介绍
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20多年国际化航空飞行器研发经验, 并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曾任吉利太力飞车中国区总经理,负责1.2吨eVTOL飞行器项目;曾任空客中国工程中心总工程师,负责A350宽体大飞机的研发,EASA Part21:J:DOA委任代表。
▍第一标签
低空出行的创新实践者
▍公司简介
时的科技是中国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eVTOL)领先企业。“时的(TCab Tech)”意为“时间的士”,旨在提供更高效快捷的智能立体出行,让乘客在飞行中尽享自由和快乐的时光。依托安全可靠的航空技术和智能算法,致力于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数字化立体交通生态圈,为社会提供安全便捷的空中出行服务。
采访当天,黄雍威正在另一地出差,会议结束后便立即接受我们的采访。期间,他的声音逐渐沙哑,但依旧思维清晰、侃侃而谈,直至两个多小时的采访正式结束。
eVTOL是一个颇为特殊的赛道,它需要想象力,同时也面临着不小挑战。在与黄雍威的交谈中,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分步实施”的理性思考,也感受到了其对于eVTOL赛道未来发展的期待。
如今,eVTOL赛道消息频出,相关产品加速落地,“空中的士”的未来似乎更加清晰可见。我们期待像时的科技一样奋进在eVTOL赛道的企业们,能早日实现安全便捷的低空出行蓝图。
近期,国内eVTOL(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赛道热度攀升。一方面,不少企业加速融资动作;另一方面,入局者加快产品布局。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用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和大家解释‘eVTOL是什么’。现在,我们主要告诉大家‘如何布局eVTOL’。行业进入了用产品检验企业自身实力的发展阶段。”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黄雍威如是说。
时的科技主要研制倾转旋翼eVTOL。近日,该公司发布国产自研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E20 eVTOL,并由中国民航局签发注册号为“B-0EEW”。
当前,时的科技已行至第三个年头。近日,黄雍威向《科创板日报》记者分享了时的科技的“飞行”故事。
01
——————————
瞄准eVTOL赛道 聚焦倾转旋翼路线
与传统直升机相比,载人eVTOL纯电驱动无污染、噪声更低、更加绿色可持续,因此被不少人视为更符合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系统的产品形态。
时的科技成立于2021年。彼时,全球eVTOL赛道逐渐“升温”:美国公司Joby、Archer,英国公司Vertical,德国公司Lilium等eVTOL企业竞相上市;国内方面,eVTOL赛道一级市场融资热度上涨。
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13.4%,较2020年高出8个百分点。
“随着电动车渗透率上涨,电池的能量比、功率比也在提升,我觉得它是一个能让eVTOL公司更好发展的风口。”在成立时的科技前,黄雍威已在空客中国从事近10年的研发工作,并曾是吉利太力飞车eVTOL项目的负责人。
在黄雍威看来,eVTOL整机研发需要企业具备“跨专业的能力”,包括:飞机设计的能力,电车的高压架构、电动化设计能力,以及无人机自动算法的能力,“这就代表传统飞机公司、电动车公司、无人机公司均缺乏某种跨界专业,只有各专业结合在一起才能持续发展,这也是我觉得eVTOL赛道吸引人的地方。”
“时的”意为时间的士。时的科技的产品应用场景聚焦于30公里至150公里的旅游市场或短途出行市场。
其中,时的科技E20 eVTOL的巡航速度可达26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320公里/小时,可搭乘1位驾驶员、4位乘客,巡航高度约为300米至600米,最高飞行高度能达到3000米。
当前,eVTOL主要可分为多旋翼、复合翼、倾转旋翼等。在这其中,时的科技走的是倾转旋翼的技术路线。
昆仑资本相关负责人表示,倾转旋翼构型路线能够实现航程、载荷和速度的最优化。从行业发展进程来看,目前,相关企业正推进适航审定、缩比机型试飞、供应商选择和国内外商业化探索等。
02
——————————
适航认证是eVTOL商业化运营前提
需要注意的是,eVTOL想要真正实现商业化运营,则要通过各国民航局的适航认证。这也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eVTOL商业化运营的前提”。
其中,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张洪认为,eVTOL取得各国航空管理认证是实现商业化最难的重要关口,也是现在最不可预测的重要因素。
“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将聚集各方优势,持续推进飞机取证。”黄雍威表示。据介绍,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时的科技与中国民航大学民航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推动适航审定工作等。
“今年下半年,时的科技将完成原型机的下线首飞;明年将进行载人飞行测试;预计2025年将生产量产机。如若2026年顺利完成适航取证工作,之后我们的客户便可以开始运营这架飞机了。”黄雍威如是说。
在黄雍威看来,eVTOL本质上是一架飞机,“要把eVTOL造好,基本功是要把飞机造好。先别管电如何‘装’进飞机,得先走造飞机的标准流程。”
在订单方面,今年2月,亚捷航空与时的科技签署了50架的意向采购订单。截至目前,时的科技在手订单数已超200架。黄雍威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预计2025年年底或2026年年初,该公司可交付这批产品。
海外布局方面,时的科技瞄准了东南亚市场。据其官网显示,今年1月,该公司发布了多个新加坡岗位招聘信息。黄雍威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时的科技将通过新加坡来辐射东南亚市场,并于去年成立新加坡办事处,目前已和当地政府、航司运营人等展开沟通。”
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时的科技已完成三轮融资。其中,今年2月8日,时的科技完成1亿元Pre-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远翼投资领投,昆仑资本、KIP资本以及老股东蓝驰创投、德迅投资跟投。据黄雍威透露,目前,该公司正进行新一轮融资。
与此同时,企银合作方面,今年5月23日,时的科技获得中国银行10亿元的综合授信支持,用于E20 eVTOL产品的研发、适航取证及产业化发展。
03
——————————
“eVTOL商业化并非一开始就‘满天飞’”
根据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发布的蓝皮书,2040年全球城市空中交通产业规模将达1万亿美元。
从国内来看,当前eVTOL赛道的入局者包括车企、无人机公司和创新科技公司等。
黄雍威认为,在不同市场需求推动下,涌现出多样化的产品。“当前整个赛道仍处于摸索阶段,每位玩家都需要去权衡自身需求,以及所处赛道带来的机会与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eVTOL赛道也存在一定的待解难题。经纬创投方面研究显示,eVTOL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技术(无人飞行、5G、电池);监管;消费者接受度;资本投入;既有的城市拥堵情况等。
“目前,eVTOL企业在取证维度上面临一定未知性——在电动化浪潮下,对应的行业标准需要更新。同时,在供应链方面,由于我国航空事业起步晚于欧美,对于飞控系统、电机等产品,企业寻求本土化发展存在一定难度。”黄雍威如是说。
在商业化发展方面,黄雍威认为,“eVTOL商业化并非一开始就‘满天飞’,这可以说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落地的本质,逐步从示范效应,发展至多条航线运营,再到最终大面积铺开。”
黄雍威表示,根据规划,时的科技未来商业化路径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布局郊外低空旅游;第二阶段侧重于城际往返;第三阶段则发力城市中心的应用场景。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整体生产制造方面的性价比完善,黄雍威预计,我国在eVTOL赛道的优势或将日益凸显。
“公司成立到现在,每一天都很忙。创业的路上,从来没有闲过。”采访当天,黄雍威刚结束会议,嗓音略带沙哑。
在“分步实施”与“更多更快”之间,黄雍威选择了前者。“梦想要有,但梦想还需要实际落地。‘做减法’会让人量力而行,知道自己在怎样的环境中有可能成功,未来才有望把握住更多机会。”
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安安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