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办法》有序拓宽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收购范围,有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前移处置金融机构风险资产阶段,推动风险早暴露、早处置;2、引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注不良资产主业,发挥金融救助和逆周期调节功能,为新形势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挥积极作用。
财联社6月20日(记者 李婷) “流动资金的紧缺,对我们这样的中小微企业而言,是致命问题。”在“中国苦荞之都”四川凉山,有这样一群中小微企业,他们“靠山吃山”,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完整的苦荞农产品产业链,并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产业、经济发展。
随着苦荞市场的不断开拓,这些中小微企业走上扩建厂房、扩大生产的发展之路。但规模扩张需要资金支持,再叠加复杂的发展环境,不少中小微企业面临流动性趋紧难题。“原始投资额超预期、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分期还贷压力大等等,多重因素导致我们企业在去年面临了较为严重的流动资金短缺。”回想最困难的时候,惠荞生物科技的财务总监王蓉坦言,普惠金融服务,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流动资金补充,是一场让企业变“危”为“安”的及时雨。
“近两年,受各种因素扰动影响,一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遇困。在这样的情况下,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定向支持力度,重点缓解这些市场主体的流动性压力,就是关键所在。”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近年来政策多举措发力缓解了中小微企业的当期压力,但从更长远角度看,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主体信心、增加发展后劲、培育好实体经济的根基,或需多元力量协同发力。
“望闻问切”深挖需求,让金融供需更适配
综合来看,中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构成了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是就业和民生的“蓄水池”。但因缺抵押、缺担保、缺信息的经营特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存在的难题。近几年,复杂多变的环境,导致困难企业增多。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出现的经营难点“千人千面”,金融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从金融机构来看,金融机构普遍习惯顺周期发展,即在经济快速增长周期里增加业务规模,提升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在经济增长趋缓甚至下滑周期里采取收紧政策,缩减业务以避免损失。”业内人士表示,这本无可厚非,也正是基于此因素,部分金融机构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的“惧贷”“惜贷”情况。
“如果金融机构把盈利放在突出位置,这样就过度强调了金融的产业(营利)属性,弱化了金融的功能性。”浙商银行党委书记陆建强对财联社记者表示,金融的功能性,就是更强调金融的社会责任,关键就是实现基础性、保障性,让金融资源的不充分走向金融资源的均衡。
在其看来,面对喷涌而出的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当前的金融供给确实存在“错配”。“当前,金融专业人士都集中于牌照服务的金融机构,形成了‘打猎’式经营模式,好的企业抢着服务、过度服务,而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却缺乏专业人士的服务。”
供需有错配,正是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近几年来一场金融供给侧改革也正在积极推进。央行适度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发力,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不断创新,担保制度安排也不断完善等,持续引导、鼓励金融机构真正实现行为上的转变。各地方也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中小微企业需求,打造着地方金融服务中小微、服务实体的样本。目标也只有一个:让金融供需更适配。
“摸着石头过河,最重要的,就是像家庭医生一样,真正下沉到每一个困难企业,去‘把脉’,去望闻问切,找出导致企业阶段性困难的真正‘病因’,开出针对性的‘药方’。”陆建强表示。
跳出单一业务圈,金融从“打猎”走向“种田”
供给侧改革,还是要从需求出发。
“经常走一线,与各种各样的中小微企业接触,就会发现不同产业、不同体量的中小微企业,需求真的是千差万别,非常丰富,有金融需求,也有非金融需求。”这是众多银行一线工作者的心声,他们看到真正的需求,但也为解决多元细分、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一揽子服务而困扰。
“术业有专攻。”浙商银行成都分行党委书记王成坦言,接触不同的中小微企业,例如专精特新企业,这些企业在专业领域非常强,却在融资、财税、投资、法律、保障、外汇等领域,存在“短板”。“如果这些原本可以成为‘小巨人’的企业,出现阶段性困难,没有妥善解决,那就是经济的损失、行业的损失、创新的损失。”
当然,解决多元化的需求,单靠银行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更好提供中小微企业需要的“一揽子服务”,正是在这样的思路引导下,浙江逐渐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路径。2018年,浙江80多家机构联合成立金服会,金融顾问制度随之诞生。
“金融顾问是什么?他们就是企业的‘金融家庭医生’,是融资畅通的‘侦察兵’。”牵头、深度参与推广金融顾问制度的陆建强表示,金融顾问,来自银行、保险、资管等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股权投资机构、相关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专业人士,他们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提供金融规划、投融资、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法律与财务等咨询服务。
陆建强评价,“金融顾问不是引流工具,金融顾问的逻辑是从机构走出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这是一项重要的金融供给补充。这项制度创新让金融专业人士从‘打猎’方式转向了‘种田’方式,专业人士联合‘会诊’,走进真正需要服务的企业,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和样本。”
5年,从杭州、温州、台州,到金华、衢州、丽水、嘉善县......截至2022年12月底,浙江省已建立36个金融顾问工作室,发展近1800名金融顾问,多元化、一揽子服务触角不断下沉。
前不久,浙商银行凉山分行金融顾问工作室正式揭牌,浙江的金融顾问制度已从深耕浙江走向了全国。据了解,北京、上海、四川、云南、广东、内蒙、安徽等全国多个省市已开始学习浙江经验。
“金融顾问制度创新,从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到融智、融服务,已经让金融服务的半径不断扩张,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一条金融向上向善、服务实体的功能性回归之路。”陆建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