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恒集团拟通过公开征集的方式转让公司直接持有的莱美药业股份,后者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或将发生变更。 ②中恒集团入股莱美药业的“故事”始于2019年11月,并于次年4月成为莱美药业大股东,自此广西国资委成为莱美药业实控人。 ③近几年,莱美药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中。
财联社5月28日讯(记者 王俊仙 卢阿峰)为何全球范围内尚无一款AI药物上市?在“2023中国AI药物研发大会”上,财联社记者对该问题予以重点关注,并得到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马健回复:“就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此次大会上嘉宾对于该问题还进行了激烈探讨。与会专家同样关注AI如何赋能临床环节,有专家甚至强烈呼吁临床CRO尽早拥抱AI。
何时能有第一款AI药物上市?
马健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正常一款药光临床就要好几年时间,临床前也要一两年时间,很多时间是不能压缩的。”
德琪医药首席科学官单波对于AI药物的进展也有相同感受,几年前AI制药风起云涌,但那时候找到的一些全新靶点,最近几年或者在临床上没有显著效果,或者没像前几年那么火。
对此,中山大学药物分子设计中心主任徐峻认为,如果技术发现不了新骨架化合物,在活性问题和ADMET过不了关,后面是骡子是马就遛不起来。“但是我仍然对AI技术充满了期待和乐观,我们还要给人工智能再多一点时间。”
事实上,药物的成功与否需要临床数据来验证,而全球来看,目前进度比较快的AI制药公司临床试验处于一期、二期的阶段。马健也向财联社记者表示:“预计公司平台及合作企业的某些AI药物未来几年里即能上市,因为现在已经在一期临床了。”
罗氏中国创新中心AIDD负责人林翼认为,众所周知临床二期失败率最高,是“死亡之谷”。目前报道的AI参与的项目最快已到临床二期,还是需要时间去验证。
那么,在全球范围内,如果两三年内AI制药公司管线有一些成功或失败信号,会对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呢?
爱法拉第(AIFaraday)创始人吴国胜认为,对于医药研发来说,影响成败的因素非常多,不能因为一个药、一个分子在临床上的失败来评判一个技术的成败。
剂泰医药联合创始人/首席运营官王文首也认可该观点,认为如果成功了,可能对整个AI制药行业是非常大的鼓舞,失败了影响可能也没那么大。因为制药本来就是规则很严的行业,但还是积极拥抱AI,这说明现在的开发模式因为开发周期长、成功率低和花费大等问题或难以为继。在花费和生产周期方面,AI已经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无论那几个管线成功与否,AI仍会在制药行业发挥应有作用,一步步往前。
AI如何赋能临床?
既然临床环节如此重要,为何目前AI主要还是在临床前应用,很少有人去触及临床AI领域,未来AI能否赋能临床环节呢?
“本来我参加这个大会也是特别想了解这个问题,企业从产品立项到最后上市,花费最多的就是在临床阶段。”复星医药战略产品发展中心副总经理李梅表示,“从研发的可控性上来讲,一个是时间可控性,一个是经费可控性,这两点上我们最想控制的就是临床。但是确实在临床上AI应用现在比较少。接下来我们会非常关注在临床阶段上有没有一个很好的工具、算法或者大数据分析等,能给我们立项决策时有所依据。”
而徐峻则直言,国内有大量专门做临床的CRO公司,他们现在好像暂时还没醒来。“我的观点是GPT这个模型最能出成果,最能见经济效益的就是管理临床前和临床,而临床的数据用语言模型从中抽提出来,又能反哺药物的发现。”
单波就建议方向提出,至少目前让AI去预测临床效果还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国内AI制药企业或许可以考虑这么一个方向,就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或者算法自动找到亚组的一些规律,通过这些让一个失败的trial最后可能在某些亚组上有收获。“因为我相信,有很多失败的药,可能在某些地方有数据放在那,躺在那没有人去发现,如果把它找出来,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药。”
(编辑 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