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万物电驱”时代需求强劲,该战略资源价值边界不断延伸;②大语言模型迎来“收获期”,AI应用有望进入拐点;③“星算计划”将打造全球首个太空智算中心。
财联社5月13日讯(编辑 若宇)中共中央政治局上月末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充电桩等设施建设。国常会近日强调,要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突出瓶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中国充电联盟11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公共充电桩数量比3月增加6.7万台,同比增长52.0%。截至2023年4月,联盟内成员单位总计上报公共充电桩202.5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85.5万台、交流充电桩116.9万台。从2022年5月到2023年4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8万台。
二级市场上,国内充电桩核心部件制造商、20KW汽车充电模块试生产的英可瑞最近三个交易日股价累计最大涨幅39.52%;国内充电模块领先者通合科技4月25日迄今股价累计最大涨幅73.15%,今年以来累计最大涨幅135.17%。
通合科技股价走势周线图
中信建投许琳等人4月24日研报表示,预计2023年将是充电桩销量高增之年,预计2022、25年全球公用充电桩增量达88、300.8万个,复合增速51%。高压快充+大电流水冷技术带动充电模块、充电枪/线等核心零部件价值量上升。
中信证券袁健聪等人5月10日研报指出,受益于充电桩建设加速及大功率趋势,充电模块有望迎来量利齐升。从需求量角度看,预计直流桩在充电桩建设中的占比以及单桩充电功率将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充电模块的需求量。从盈利角度看,目前充电模块单W价格已趋于稳定,产品从此前主流的15/20kW向30/40kW发展,带来单品价值量和毛利率的提升。
据了解,充电模块是直流充电桩最核心的部件,直接影响充电效率和充电安全,被业内誉为直流充电设备的“心脏”。从成本角度看,中信证券袁健聪等人在2月13日的研报中指出,在直流充电桩所需元器件构成中,充电模块成本占比最高,约达50%。
袁健聪等人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充电模块市场增量达1808亿W,2021-2025年CAGR达65%。目前行业充电模块均价在0.12元/W左右,据此预测,2025年中国充电模块市场空间约217亿元。
在充电桩产业链的上游,以充电模块为核心的零部件生产制造,代表企业有通合科技、欧陆通等。
从充电模块及设备产业链来看,上游是生产设备零部件,充电模块应用于直流充电设备;中游是充电桩及其他充电设备生产商,包括直流充电设备生产商和交流充电设备生产商;下游是运营服务商及终端客户,包括换电站、充电站、新能源汽车厂商及配套运营服务商。
竞争格局方面,东吴证券曾朵红在4月27日研报中表示,由于充电模块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且具备通信要求,目前主要以具备一定技术积累的充电模块供应商(英飞源、华为、中兴等电力电源或通讯电源企业)生产,但随着充电模块价格逐渐下降,叠加大功率、智能化、网络平台化的发展趋势,充电桩厂商逐步进入充电模块生产环节,逐步实现充电模块的自产自研(如特锐德旗下子公司特来电、中恒电气等)。目前充电模块市占率前五的企业包括英飞源、特来电、永联、英可瑞、中兴,CR5超70%。
据财联社不完全统计,在充电模块领域有所布局的A股上市公司包括通合科技、欧陆通、盛弘股份、英可瑞和麦格米特等,具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