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的投资框架中,有一把标尺是:(公司)须由德才兼备的人士经营。而多氟多的直率或证明其就是在按此标准行事。
导读:近日,多氟多(002407.SZ)举办2023年投资者交流会,两百余名基金经理、券商分析师、产业人士及投资者参与。公司业绩的势如破竹与所处行业在资本市场的预期不明,令不同背景的参会者各有所想。
针对参会者的提问,很难看到有上市公司如此直率,坦言公司主要产品价格尚未见底,更难看到的是,即使认清市场陷入激烈竞争,公司仍有信心让营收再创新高。
投资者可能不喜欢所投资的公司流出半点不利股价的消息(即使是真实的),又或许会对公司没有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赚钱而持批评态度。这背后,是部分投资者只求获取短期的收益,但却忽视了一个常识:企业的成功,多是要长久苦心经营得来的。
在巴菲特的投资框架中,有一把标尺是:(公司)须由德才兼备的人士经营。而多氟多的直率或证明其就是在按此标准行事。
无可置疑,锂电产业链过去经历了两年的高光时刻,但这两年中,也穿插着产业链矛盾及上下游利益的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还带来了“谁为谁打工”的热议和“钱被谁赚走了”的讨论。
人们可能看到,多氟多一年赚了超过十年的钱,但可能没有注意到,多氟多在六氟磷酸锂十多年的技术沉淀;人们可能看到,多氟多正通过长协让利,但可能同样没注意到,企业因此而换得的平衡周期的权利。
批评总是容易,做事总是很难。
航海免不了风浪。尽管我们可以看到水手、机工在努力工作,但若想知道一艘巨轮的运行状态和航线设计,最好的办法还是和船长对话。为此,在投资者交流会后,财联社记者对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作了面对面的深度访谈。
以下是访谈实录(有删减):
财联社记者:碳酸锂价格相对去年高点已腰斩,目前复盘来看,当时长协策略是否符合预期?还是说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年是否会有新的销售政策?今年6F(六氟)单吨毛利变化的整体预期趋势是怎样的?
李世江:阴阳此消彼长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整个社会呈现波浪式发展、螺旋式上升,高峰有多高,低谷就有多深,但上升是主旋律。这是市场行为,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社会也是通过一道又一道的波浪来促进,我们必须去适应。
在去年市场狂热的背景下,公司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采取长协销售这种方式,目前来看是完全符合预期的。在价格回归理性的时候,长单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的市场环境、供求关系、新能源车销量变化等综合因素,对六氟磷酸锂的价格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整体市场的单吨毛利率受到影响,市场形势严峻起来。应对于此,多氟多将采取敏捷的市场策略,减缩库存周期,强化运营管理。
从以往的周期来看,公司的六氟磷酸锂在周期低谷的毛利率仍超过10%,这是公司的底气。从长期来看,我们通过产业化迭代使得六氟磷酸锂的成本不断降低,质量不断提升,投入产出比越来越好,公司有长远的打算和信心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得更好。
财联社记者:多氟多定了明确的六氟磷酸锂市占率目标,是否意味着,即使6F处于周期回调,公司会采取先抢占市场,而后再赚取合理利润的策略?从长期来看,这会是提升市场集中度的好机会吗?
李世江:周期变动导致的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赛道从扶着墙走路到现在的大步向前,市场集中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必然结果。
真正好的企业必须要保证一定的利润率,有了利润率之后,行业的持续发展才有基础,纯粹通过融资或借贷来打价格战、牺牲利润,去挤压同行,不能作为主流的思路。
经营企业不能只靠“薄利多销”,还要靠创新做到“厚利多销”,只有赚取合理的利润,才能长远发展,公司对毛利率的追求是存在的,但不是靠高价销售,而是技术降本。
当然,资本可能低估了市场的韧性,现实的经济情况没有那么差,是观望情绪主导了这个时间段的市场,犹如夏天来了一股寒流,但是冬天总是会过去。
财联社记者:最近跟电池产业链人士沟通,发现很多公司的负责人到国外拓展业务,公司是如何看待海外业务的?
李世江:目前电池行业最大的需求在于电动车,像欧洲、美国这种电动车渗透率逐步升高的地方,便是比较好的选择。而且这些地区的本土电池产能还存在较大不足。
海外市场足够大,我们有参与海外市场的想法。我们的优势在于,技术有先发优势,成本控制到位。除争夺市场外,客户需求亦是电池企业增加对外投资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政府还是下游汽车企业,都希望上游供应链可以离汽车更近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关键材料被“卡脖子”,也可以避免物流等环节的不确定性,还可以促进本土电动车产业发展。
目前,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都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这有望继续为电池企业的下游需求释放较大增量。在这个时候,谁能更快地了解市场需求,进行技术突破,并尽快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才是把握窗口期的关键。
我们和美国某知名电池制造公司,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根据业务需要,双方正在拓展更多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方式。海外业务是一个既有机会又有挑战的发展方向,需要企业具备足够的实力和准备,以应对海外市场的各种挑战。
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已经领跑全球,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中国企业家的民族担当。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大海向东流,有险滩、有暗礁。
多氟多在打入海外市场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企业实力和竞争环境等多个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需要多氟多具备足够的技术底气和品牌实力,以应对海外市场的竞争和挑战。
财联社记者: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内的六氟磷酸锂出口份额暂未起来,主要是电解液厂在海外尚未起量,公司会不会思考直接绑定海外电池端或车端?
李世江: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距离客户近一点,再近一点,走进客户内心。六氟起量靠电解液起量、电解液靠锂电池起量、锂电池靠电动汽车起量、电动汽车靠消费者买单,而消费者很多投资在股市,怎么办?全靠创新,创新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是多氟多发展的主旋律。
针对国内六氟磷酸锂出口份额暂未起来的情况,公司可能会考虑直接绑定海外电池端或整车端。将国内生产的六氟磷酸锂直接供应给海外的电池或车辆生产企业。
不过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挑战。国内企业需要考虑海外市场的政策环境、资源环境和价格压力,以制定出合适的市场策略和价格策略。因此,绑定海外电池端或车端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我们需要在市场方面有足够的准备。
其实,我也去过北美一家全球知名的电动车厂,对方表示想和我们一起探讨多氟多的六氟磷酸锂在全球的布局和在北美办厂的可能性,现在双方还在探讨,有些关键技术,对外转让的时机还不到,但有些东西我们是愿意对外转让的,并且这种合作现在还在谈。
财联社记者:碳酸锂价格回调,是否担心会影响钠电池产业化的进程?
李世江:碳酸锂价格下跌是好事,是新能源行业的福音,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整体上会促进新能源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一场革命。我们要成为推动者,不要成为被革命的。
碳酸钠价格仅需要几千块一吨,碳酸锂的价格是前者的10倍甚至100倍,从第一性原理来看,钠电池的成本更有优势。根据我们的测评,碳酸锂价格即使下降到10万元/吨,钠电池仍有成本优势。
钠电现在成本高,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放量,而不是说存在大的技术瓶颈,2023年发展应该会比较快,今年各钠电厂量产出来,产线不断扩建以及各种材料厂商不断增加,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明后年成本可下降30%-40%。
发展钠电池是国家战略,能解决锂资源受制于人的问题。短期内,锂电池仍将占据电动车的主导地位,由于二者各具优势,未来可能会进入“锂钠混搭”阶段,分别应用于不同领域。钠电池短期内仍受限于能量密度低的性能短板,无法大规模应用在常规电动车,更适用于两轮车、公交车及储能领域。
铅酸电池已经谈了多年要退出市场,但因为成本上的优势及市场的沉淀尚没有退出,如果钠电池通过技术创新,能满足对铅酸电池的替代,对钠电池的发展是巨大的利好。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近期广西宁福引入爱玛的资本,是否意味着,即将与爱玛推出钠电池二轮车?储能市场的规划如何?
李世江:最近公司与多家动力车厂、低速车厂以及两轮车接触,探讨钠离子电池的装车计划,双方都有明确的合作意向,现暂时不便透露厂家名称,后续如有最新进展,公司将在第一时间对外披露。
公司的钠离子电池目前主要应用方向之一就是储能领域,最近中国铁塔到公司调研,双方就循环经济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新的材料体系下的电池研发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充分交流,奠定了合作基础,合作空间巨大。
公司也正积极开拓家用储能市场利用对外合作契机,精准参与国外大储能市场,建设国外合资产线,把储能相关配套产业链向国外转移。
财联社记者:多氟多为什么要做钠电池?多氟多做钠电池有什么优势?
李世江: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没有石器,石油时代的结束也不是因为没有石油,同样,未来锂离子电池时代的结束,也不是因为没有锂资源,时代无时无刻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
新能源行业同样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现或者发明性能更好、价格更优的新材料。多氟多一直通过自我革命实现突破,通过创新颠覆自我。至于多氟多做钠电池的优势,可从三方面来说明,一是技术积累、二是材料布局、三是客户资源。
与其他企业相比,多氟多已经做了十几年电池,拥有完整的电池制造技术积累,而积累的经验与技术可以快速应用到钠电池上。也具备从锂电产线切换到钠电产线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迅速提升产业化进度。
材料方面,多氟多以前做三元锂正极,现在做钠正极氧化物,都属于一个门类,对于我们而言不存在技术门槛。目前中试线测试已经做完,随时可以大规模上量。
至于六氟磷酸钠,多氟多具有核心优势,从电解质到电解液已经打通,目前六氟磷酸钠具备千吨级的生产能力,相关钠离子电池企业也在用我们的产品。负极材料也已经建成年产300吨负极中试产线。
多氟多已经有成熟的下游资源(客户),具备先发优势。可能其他企业刚推进钠电池产业化,公司的客户就已经在用了,等到其他企业推进客户,公司已经给客户实现降本了。
所以我们现在目前做的工作,除了自主开发之外,还要开发培养国内的供应商,把他培养出来,让他的成本做下去,最终比锂电的成本要低。
(编辑: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