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日,众擎机器人宣布推出人形机器人PM01,价格为8.8万元/台; ②券商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放量较为明确,有望迎来新一轮密集催化期; ③据《科创板日报》不完全统计,近期以来部分上市公司已接到批量订单。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3月16日讯(编辑 梁又匀),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前后,食品安全再次成为牵动人心的热点。
相较于传统餐馆,近几年新式茶饮、连锁咖啡品牌兴起,每天一杯奶茶、一杯咖啡成为了不少都市年轻白领的日常。“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咖啡续命”等营销活动和调侃更是影响了不少消费者的选择。
但作为现制饮料,如遇服务培训不足、制作流程不规范、门店卫生安全不到位、加盟店监管失序等情况,十分容易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新消费日报收集整理了部分2022年以来,经有关部门处罚曝光及网友热议的那些“咖啡奶茶闹心事”。
喝出异物 成为最常见投诉
“XXX中喝出虫子”“XX中吃出石头”“包装内发现头发”成为网友最常抱怨的话题。
黑猫投诉搜索“异物”关键词,显示投诉数量多达3.3万条。其中,蜜雪冰城、奈雪的茶、优乐美、古茗茶饮、沪上阿姨等品牌在近一个月内均曾收到消费者吃出异物的投诉。
从出现频率来看,蜜雪冰城成为榜上“常客”,吃出石子、发现未开封的饮品中有头发、黑色不明物体、尖锐塑料刺等都成为了投诉内容。平台上,蜜雪冰城累计投诉信息多达4820条,远高于沪上阿姨投诉量1431条、奈雪的茶投诉量1361条、喜茶965条、古茗茶饮675条。
综合来看,虽然以自营门店为主的奈雪的茶、喜茶等品牌也存在食品卫生投诉,但从数据来看以加盟为主的品牌门店被投诉异物的概率更高。随着全国加盟门店越多,母公司管理掌控力存在下降风险,投诉也会随之增长。
品牌们应当积极做好自查工作,消除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检查,发现苗头及时整改。如此,才能持续留住消费者,增强品牌影响力。
不过必须指出,许多食品安全投诉中,的确也存在部分人为获取赔偿恶意向饮料中添加异物讹诈品牌的情况。
门店卫生健康问题 成为查处重点
市场监管总局布数据显示,消费的投诉数量与消费活跃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品牌积极做生意的同时,也应当重点关注卫生问题。
门店卫生向来是餐饮行业的“重灾区”,无良商家往往利用消费者无法看到的后厨或柜台下方隐藏其真实的环境卫生、食品保质期以及制作不规范等问题。奶茶、咖啡等需要添加新鲜水果、新鲜牛奶的产品同样频繁被通报处罚。
2021年益禾堂门店就曾被曝光店员未办理健康证、食品处理区发现多处蟑螂等问题。2022年中旬,又有调查人员发现,益禾堂奶茶存在过期食材继续使用、店员徒手剥水果等食品安全隐患。2023年初,又有顾客通过视频举报在益禾堂奶茶中喝出标签异物,导致顾客因急性肠胃炎前往就医。
2022年,知名连锁咖啡品牌的星巴克旗下门店也曾因食品过期、纂改保质期原因被罚1万元。
就在315前夕,据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众号显示,北京合茂餐饮有限公司(招牌:蜜雪冰城)因擅自拆除工用具消毒水池,而遭到行政警告,并责令停业整改。而这已是该品牌近2年内第三次收到北京市监局警告及处罚。
使用过期原材料、问题水果等仿佛成为业内顽疾,无辜的消费者在侥幸未吃出异样的情况下常常难以举证。品牌母公司建立高效管理体系,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高关注及巡查密度,才可以有效震慑不规范的门店运营。
食品添加剂引发热议
短视频博主的一句“科技与狠活”牵动了不少消费者的神经。目前,不少人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瓶装饮料的防腐剂、香精等问题,但无法看见配料表的现制茶饮、咖啡同样应当引起重视。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法仅规定,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必须标明成分或者配料表。但面对飞速崛起的奶茶、咖啡等现制饮品的标签、成分,却无明文规定需要标识,全靠商家自律。
是否使用真正牛奶?是否用真正的茶叶熬煮?“0卡糖”又是什么?每一杯饮料的咖啡因、糖含量到底有多少?这些问题时常出现在顾客消费的过程中。
饮料为了保持口感、降低制作成本往往会采用奶精、植脂末等原料,而添加是否合理?是否对人体健康有损害?成为网友热议焦点。
目前已有四川省人大代表提出,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增加在现制现售饮品加贴标签的强制规定。同时,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要求,现制现售饮品的标签,应标明饮品能量、核心营养素以及其他营养成分比如糖、维生素等的具体含量值和其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
饮品也遇“缺斤少两”?
在食品安全之外,饮料的“缩水”也成为近期网友关注的话题。
就在315前夕,瑞幸、茶颜悦色接连遭到吐槽。其中,瑞幸咖啡去冰后杯内仅剩半杯;茶颜悦色则是奶沫化开后,杯中仅剩2/3的饮料。对此,上述两家品牌回应口径均类似,即店内饮料均按照标准流程制作,饮料减少均为正常情况。
新消费日报观察到,除上述两家品牌外,不少奶茶品牌均在外卖配送中备注了少冰或部分加料去除后存在不满杯的情况。
据业内人士称,去冰的做法是将冰块与满杯饮料摇匀,饮料降温后再将冰块过滤,因此最终成品会存在部分缺失。对于不不足饮品的问题,该人士则表示,,为了保证统一口感,冰量不同,细化至饮品原料配比也会不同。此前店员会自行制作补足,但由于近几年店内监控越来越严格店员必须按照流程制作,不满杯也就成为常态。
有律师提醒,该行为或可构成欺诈,尽管品牌并不存在主观恶意和隐瞒,但差异较大仍可构成短斤少两的实质。消费者可向12315投诉举报,或提起诉讼,认定欺诈后,可主张三倍赔偿,索赔金额500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