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疆被传入局扫地机器人,公司表示不作评论; ②多位受访人士认为,大疆在技术上存在优势,但进入市场需要时间,短期难撼动市场格局; ③目前,海外市场成为国产扫地机器人厂商下一战场。
《科创板日报》3月14日讯(记者 徐红) 由于保持了较强的研发、临床及商业化投入,国产手术机器人龙头微创机器人-B在2022年的亏损幅度进一步扩大。2021年净亏损5.84亿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在11-11.5亿元。在公告披露的次日,微创机器人-B盘中一度下跌近10%。
事实上,在基本面支撑较弱的时候,短期的悲观情绪往往也很容易被放大。从2022年初起,国家、地方医保部门就多次发出信号,将对手术机器人的定价进行规范,并很有可能对收费进行限价,完全颠覆了原有的商业逻辑,整个市场由此遇冷。
但手术机器人是外科手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比人工徒手操作手术,有机器人参与的手术精准化程度更高,能给患者以及整个医疗系统带来更多获益,因此行业长期发展的趋势并未发生改变,底层逻辑也没有被动摇。
不仅如此,有真正创新价值的医疗器械也依然是政策鼓励方向,就手术机器人而言,技术水平更高的产品在未来很有希望获得更高的定价。“抓住眼下的时间窗口做更好的技术和产品”,由此成为包括微创机器人在内的从业者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2022年在疫情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对研发、临床验证和培训推广的投入不减反增,就是为了进一步打磨好我们的产品,尽快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化。”日前,一台超远程遥控的5G机器人手术在互联网上意外走红,而执行该台手术的正是微创机器人旗下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谈及公司在5G超远程手术上的投入,微创机器人常务副总裁兼首席商务官刘雨这样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一台引爆互联网的机器人手术
2018年12月18日,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肝胆外二科主任刘荣主刀,利用5G网络,远程无线操控机器人床旁系统,为50公里外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动物实验室内一只实验猪进行肝小叶切除手术,这是世界首次5G远程外科手术测试。
“我的梦想是,未来哪一天能够在北京,给几千公里以外的病人开刀。”当时,刘荣主任曾这样幻想远程手术的下一个未来。
而科技就是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神奇力量。突破时空限制,异地实施远程遥控人体手术,这个现实甚至比大家预期的来得更快:
这一次接受手术的患者来自新疆阿拉尔市,是一名3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一年多前被诊断为胆结石,临床诊断为急性胆囊炎,须行胆囊切除术。由于浙大邵逸夫医院与阿拉尔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了解两地医院的托管关系后,患者希望由浙大邵逸夫医院为她进行手术。
2023年2月16日上午,来自浙大邵逸夫医院的梁霄主任,稳坐医生控制台,向远在万里的阿拉尔医院手术室内的机械臂发出动作指令,成功为这名患者实施了胆囊切除术。这是世界首例机器人辅助下超远程5G肝胆外科手术,开创了我国5G远程机器人手术全新里程碑。
“患者在新疆、医生在杭州”,在网络社交平台,这一台科技感十足的手术也激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三四年前这个技术还是‘概念级’,如今竟已经进入操作阶段了!”、“这种设备如果用于救灾、野外应急救援、边远山区医疗救助、甚至战场后方,那简直是神器!” ...承担这次手术的主角——中国智造的国产微创®图迈®机器人随之一并出圈。
日前,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完成了一台5G超远程手术,在网络引发热议
让病人少跑路,在“家门口”即可接受顶尖专家的远程手术治疗,事实上这并非图迈机器人首次完成这样的创举。“从2022年6月至今,图迈机器人已累计完成5例5G超远程手术,包括3例泌尿外科手术和2例肝胆外科手术。”刘雨告诉记者。
▌为什么不是光纤?
远程手术的历史其实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21世纪初,法国与美国通过海底光缆,完成举世闻名的世界首例远程胆囊切除手术——“林德伯格手术”(Lindberg手术),开启了人们对于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远程手术的伟大探索。不过,这类手术最终因无法解决点对点物理连接的限制,以及高昂的通信花费问题而昙花一现。
“为什么是用5G,而不用光纤呢?” 在中国首例5G超远程肝胆手术走红后,记者注意到,这在微博是被网友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
“光纤是光缆的核心部分,光纤经过一些构件及其附属保护层的保护就构成了光缆,‘林德伯格手术’就是通过海底光缆实现。所以我们为什么是用5G而不是光纤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因为用光纤做这台手术的话成本会非常之高,‘林德伯格手术’光是通讯费就高达上百万美金。”刘雨解释道。
但中国的5G建设全球领先,并且也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基站网络,“所以机器人远程手术如果采用5G技术,不仅是对5G的应用场景的延展,做一台手术的通讯费还可以大幅降到几百人民币。”刘雨说,这是国产5G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完美融合,展现了我国在5G超远程手术领域的突破和领先。
当然,5G技术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传输延时。因此,5G远程手术的核心技术难点就是要在万里之遥,保障远程主从控制稳定运行,确保信号、图像、数据的同步传输,从而顺利推进手术进程。
另外,距离相隔越远,5G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也会越差,从而对技术支持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图迈完成的全部5例超远程手术均横跨疆域近5000公里,这是具有突破性的,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远距离的5G远程机器人手术。”刘雨进一步向《科创板日报》记者指出“超远程”这一概念的意义。
▌“台下“十年功””
虽然5G技术在成本上具有优势,但对于患者来说,手术效果同样重要。由5G技术支持的机器人远程手术效果真的能够比肩光纤光缆,甚至是现场手术?就此,《科创板日报》记者以普通网友视角再次向刘雨发问。
“可以说,跟现场做效果基本上是一样。”他说。据介绍,此次实施的胆囊切除术虽然是外科常规手术,但由于患者胆囊凹陷程度深,加上创面炎症明显,操作难度较大,手术仍有一定的挑战。
另外,相较实验动物手术,人体手术对安全性的要求也会高得多,容不得半点差错。而超远程的遥控手术操作方式无疑又进一步抬高了手术风险等级,正如有人评论的那样,做这样一台手术,“患者和医生都需要极大勇气”。因此,为保证手术安全,刘雨及其团队做了极为精心的部署,挑选合适的手术医院和医生团队就是其中重要一部分。
“首先,医院需要具备5G远程手术的条件,所以我们的技术团队会先去医院测试信号,比如我们在布局云南的时候,就发现那里山太多,信号质量差。在手术条件具备以后,上人体之前,我们还会通过动物实验对医生进行培训。”刘雨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必须得保证,万一信号中断,现场的医生还能接着做,而不是全部仰仗于远程。所以,这次我们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合作,因为浙大邵逸夫医院与新疆阿拉尔医院有托管关系,阿拉尔医院也有邵逸夫医院的派驻医生,并且这些医生熟悉我们的机器,都会做机器人手术。这样哪怕真的出现问题,现场医生就能立即接手。”他说。
最终,此次手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整个手术过程零失误,历时不足30分钟。可以说,在一台远程手术“零失误”成功的背后是微创机器人研发资源的巨大投入,需要拥有超远程手术的核心技术,更需要包含来自算法、软件、机械、电气、客服、临床和物流等各类职能团队与医院间的通力协作。
不过,这样的手术离全面落地预计也还有一段时间。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目前图迈®机器人完成的5例超远程手术都属于早期探索性临床实验,5G功能在完成相关注册工作后就可以真正市场化应用。
刘雨是图迈®机器人5G超远程手术项目的力推者。“从去年的江苏南京到新疆克州,再到今年的从浙江杭州到新疆阿拉尔,完成这样跨越5000公里的测试以后,意味着我们基本上具备了覆盖全国的远程手术能力,接下来我们还会去东北、去海南测试。”
“我们甚至还要去西藏做测试。国外机器人只能在3500米以下海拔运行,我们也想看看我们的图迈®机器人在高原上的表现会如何?”他说。
据称,在去年8月,携搭载图迈®手术机器人的中国卫生医疗救援车载平台,甘肃省人民医院手术机器人团队还完成了一次历时15天的丝路之行。期间,在“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城楼外,利用先进的无人机组网技术,将无人机技术与5G技术结合确保通讯顺利,成功完成国内首例脱离医院环境5G远程机器人动物手术技能演示,为未来野外外科机器人网络协同远程手术(复杂手术环境)奠定技术基础。
国内首例脱离医院环境5G远程机器人动物手术的成功完成,证明了复杂环境下图迈®远程5G手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图迈®机器人丝路之行,历时15天,行驶约3000公里,图为沿途医院医护人员热情观摩微创®图迈®5G远程手术
▌不止是“远程手术”
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看来,医疗是最贴近民生的公共服务之一,医疗服务好不好,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能不能就近看病,能不能看好病。因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蔡院长的提案重点聚焦医疗可及性,着力提升偏远地区医疗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两会前夕,蔡院长还专程飞赴新疆阿拉尔市,在阿拉尔医院的手术现场亲自见证了这次图迈®机器人5G超远程肝胆手术的实施。
蔡院长认为,除了做遥控手术以外,手术机器人通过远程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可以为边远地区操作台前的医生进行“实战”带教。中国医生资源本就紧缺,而优秀医生更是少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矛盾,帮助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
“远程手术不是唯一目的,未来手术机器人更重要的功能是可以做远程教学示范、远程手术指导,最后才是远程手术。”刘雨亦表示认同,现在超远程手术已经实现,远程教学示范和手术指导将更不在话下。
也不仅仅是顺应分级诊疗、智慧医疗等国家政策需要,微创机器人大力推进5G远程手术机器人技术同样还有商业层面的考虑。不管是为了与国外机器人竞争,还是为了应对可能到来的机器人手术收费方式的重置,微创机器人都需要跨出这一步。
有数据显示,从国外手术机器人进入中国以来,迄今在中国市场已累计装机300余台,但这300余台手术机器人主要集中在200多家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面对更大更有需求的基层市场,因此,做比国外机器人更符合国情、更能够下沉到基层市场、更接地气的产品,这是微创机器人给自己的定位。
“价格和医生培训是限制手术机器人在基层应用的主要原因。我们的设备及耗材价格对比国外机器人会更低。但机器人如果只是卖到基层医院还不够,很多基层医生并不会用,他们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导和培训,而手术机器人远程带教在这个时候就能大显身手。”刘雨说,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微创机器人现在一心在打磨技术,在他看来,“技术做好了,商业逻辑也就来了。
“一定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手术,这是我们的初心”,本就是在出差途中见缝插针抽空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采访,最后,刘雨以这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结束了此次访谈,转身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