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概念退热关注度不减 介入瓣膜何时走出盈利困境?|一线观察
因为销售不及预期,加上市场逐渐拥挤,站在风口的介入瓣膜赛道很快退热。

《科创板日报》3月12日讯(记者 徐红)在经历了2019和2020年的火爆行情之后,因为销售不及预期,加上市场逐渐拥挤,站在风口的介入瓣膜赛道很快退热。

“但作为符合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一类医疗器械产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对介入心脏瓣膜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在日前举办的沛嘉医疗(09996.HK)年度研发开放日暨投资者开放日活动上,一位到场投资人如是说。而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一条遇冷的赛道,却仍能吸引那么多投资机构的关注。

▌概念退热,关注度却不减

据悉,今年是沛嘉医疗举办的第三届年度研发开放日活动。从日程安排看,此次活动持续两天,研发开放日当天主要以介绍两大业务线最新研发进展为主,并首度公布了公司孵化平台的部分重要项目,而研发开放日前一天则安排了工厂参观。

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加对公司的了解,又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很受投资人欢迎。据《科创板日报》记者现场观察,仅活动当天上午,就有超过100家的机构到场,“而前一天的工厂参观也有起码40、50人参与。”一位参会的券商研究员告诉记者。

“今天上午的活动很精彩,特别是有几组专题讨论,公司既邀请了国外的临床专家,又有国内专家,听下来对我们理解相关产品非常有帮助,期待下午场。”他说。

在签到台,记者看到,研发开放日当天到场机构超100家,图为问答环节

最近港股医药行情复苏,加上沛嘉稍早之前公布的2022年度财务数据不错,同样给这场活动增添了不少吸引力。比如一位从北京过来的投资人就告诉记者,其所在的私募基金此前重点投资TMT和部分传统行业,但如今也会关注医药,感觉大跌之后有机会。“之前我是看了创新药,但器械涉略还不多,所以今天过来学习下。”他告诉记者。

“沛嘉这家公司还是不错的,信誉度比较好,定下的业绩指引一般都能完成。”还有人这样表示。

沛嘉医疗有介入瓣膜和神经介入两大业务板块。2022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公司还是交出了一份较为不错的业绩答卷。全年实现收入约2.40亿元至2.60亿元,同比增长约75.8%至90.4%,收入增加的原因即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产品(包括第一代产品TaurusOne®及第二代可回收产品TaurusElite®)的加速商业化;以及现有神经介入产品(包括Tethys®中间导引导管、SacSpeed®球囊扩张导管及Jasper®SS颅内可电解脱弹簧圈等)的不断放量。

从活动结束后券商出具的研报看,或上调公司评级,或上调目标价,显示市场预期整体积极向好。浦银国际认为,此次研发日展示了沛嘉较为完整的瓣膜及神经介入产品布局,管线中多款潜力新品临床有序推进,未来通过沛嘉主导的孵化平台可于创新项目早期提前布局,加深公司管线深度并拓宽公司能力边界。

▌神经介入:创新或成新命题

介入瓣膜治疗业务中,沛嘉拥有两款已商业化的经导管介入主动脉瓣(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介入心脏瓣膜的一种)系统TaurusOne®和TaurusElite®,三款已商业化的手术配件以及多个在不同研发阶段的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及修复和三尖瓣置换及修复在研产品;神经介入业务方面,沛嘉拥有十四款已注册产品,另外还有七款在不同开发阶段的在研产品。

从2022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沛嘉介入瓣膜和神经介入两块业务的占比相当,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210万元及6670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分别增加455.4%及57.6%。不过,虽然都是高值耗材的新兴赛道,并且都还处于成长期,但不管是介入瓣膜还是神经介入,两者眼下却各有“烦恼”。

神经介入是早早迎来了集采考验。2022年12月,吉林牵头完成21省弹簧圈类医用耗材集采,这也是弹簧圈首次进入省际联盟集采。在此之前,还有河北、江苏、福建三个省份率先完成弹簧圈集采,平均降幅均在50%左右。其中,江苏省弹簧圈临床主流产品价格降至3500元左右,平均降幅54%为最高。

但神经介入目前仍由进口厂商垄断(按出厂销售计,2020年国产化率仅为7%),因此有分析认为集采在杀价的同时,也会给在自由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的国内品牌提供一定的助力,加速神经介入行业进口替代的速度。据浦银国际研究,在吉林21省联盟集采中,沛嘉产品以A组前三排位中选,中标价仅略低于此前江苏集采中标价。

市场竞争叠加带量采购,国内神经介入赛道机遇与挑战并存,更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记者注意到,2022年沛嘉也有医工结合多个创新产品获批,包括Syphonet®取栓支架,Fastunnel®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Tethys AS®血栓抽吸导管及Fluxcap®球囊导引导管。

在此次研发开放日上,公司着重介绍了Fastunnel,这是全球首款微导管和扩张球囊结合产品。介入手术治疗颅内血管狭窄时,器械交换带来的远端导丝穿孔是引起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且介入手术中的并发症也主要由于导丝操作不当所导致。Fastunnel通过“微导管+扩张球囊”一体化设计,减少球囊扩张时所需器械交换步骤,可将传统手术的4次器械交换(共8步)减少到3步,手术时间由此前超过1小时缩减至25分钟,并可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造影剂使用和射线暴露。据悉,Fastunnel于2022年5月国内获批后,已于2022年10月完成首例商业化植入

Syphonet则是沛嘉首款上市取栓支架。据福建省漳州市医院神内脑血管病介入科陈文伙教授介绍,亚洲地区ICAS-LVO(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占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比例在40%以上,而在欧美患者中仅为8-10%左右,目前市面上的取栓支架多由欧美公司早期根据欧美患者特点设计,因此对ICAS-LVO患者预后并不理想。陈文伙教授基于Syphonet取栓支架,提出针对ICAS-LVO患者治疗的BASIS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球囊血管成形术,有望改善ICAS-LVO患者预后。

图|Fastunnel等产品在此次研发日上获展出,投资人们现场观摩工作人员演示操作

▌介入瓣膜:盈利困局仍待解

对于介入瓣膜,投资人一方面觉得这是符合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一类产品,市场渗透率有进一步的增长空间,因此可以被看好,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个仍需政策扶持,以及更多耐心的新兴行业

现在我们已经把预期降低了。原来觉得每年至少要翻番,但现在预期是每年30%~40%的增长。”在谈到TAVR商业化前景的时候,一位投资人这样告诉记者。这也正是这个赛道目前所以面临的困境:虽然产品应用量一直在增长,但渗透率仍然不够,各家企业还看不到盈利。

“主要是可以做TAVR手术的医院和医生太少,所以很难下沉,且一场手术需要医院心外科、麻醉科等多个科室配合,医院还需要设有导管室甚至杂交手术室,门槛很高。另外就是产品价格太高,导致TAVR手术进一步难以普及。”对方表示。

“市场应该要有正确的预期。”项日葵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施纯敏亦就此提醒道。施纯敏曾先后在强生、波士顿科学等外企担任要职,创业之前,她就职于波士顿科学,是波科中国区心脏介入及结构性心脏病副总裁,因此对瓣膜行业了解较深。

TAVR手术在国内的发展进度其实一点都不慢,可以说这才是正常的节奏。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TAVR从出现到普及,再到成为一种标准术式,这并不是短短三五年就可以走完的。以PCI介入手术为例,经过30余年的发展,现在国内每年的手术量已经超过百万例,但从第1例到第1万例,曾经几乎就走了十年。”施纯敏告诉记者。

统计显示,从2017年首批两款本土产品获批上市迄今,目前国内TAVR的年植入量仍在1万台以下。2022年度商业化植入8689例,较2021年7319例增长18.7%。仅就沛嘉而言,公司的介入瓣膜治疗业务入院进度和植入量一直稳中有升。截至2022年7月31日,在取证后大概一年的时间里,TaurusOne®和TaurusElite®产品共进入209家医院。月植入量亦屡创新高,仅2022年上半年的总植入量就远超2021年全年水平。预计接下来在消除疫情影响之后,终端植入量将进一步加速增长


不过,虽然投资人预期下来,也更加合理了,但盈利与否依然会影响到估值,因此压在企业身上的担子还是不轻。一方面,TAVR手术在国内的发展不同于其他医疗器械产品,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全新的术式,并且本土产品还早于海外竞争对手率先于国内上市。如此一来,本土企业就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如市场教育等,而全新术式又意味着在医生培训方面的投入将是巨大的。对此,投资人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费用增加进而推高成本”。

另一方面,现在还只有部分城市将TAVR纳入了医保,但TAVR价格又居高不下,一个瓣膜动辄就要20来万,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够负担。而支付问题如果不能解决,TAVR的市场渗透率也很难有非常大的提升。

“上市产品越来越多,而能自己负担(TAVR手术)的人又只有那么多,但如果支付问题能得到解决,这个市场完全可以容纳3、4家企业。”一名投资人指出。

“相比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得到的政策支持还是偏弱一些,如果像创新药一样,介入瓣膜也能有统一的医保谈判,相信对企业而言商业化之路也会走得轻松许多。”对方表示。

财联社记者行业观察 医疗器械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