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头部券商被指十大预测九个错,拿什么拯救这些不准预测?
巴菲特曾一再强调,市场是不可预测的,但常年研究A股的卖方却总是热衷于此。
中金公司去年的2022年十大预测九个错,最终仅一项与事实相符。券商十大预测经常不准,为什么还热衷预测?不会影响口碑吗?
您的每次信任,财联社全力以赴!

财联社1月11日讯(记者 林坚)巴菲特曾经一再强调,市场是不可预测的。而常年研究A股的卖方们却热衷预测股市,尤其是每到新年节点,纷纷抛出“十大预测”,以期给投资者提供投资视野,一展雄厚研究实力。不过,有理有据的预测一旦事后验明不准,往往容易受到多方质疑,易损执业口碑。

十大预测九个错

财联社记者注意到,中金公司曾于2022年1月4日作出的2022年“十大预测”近日在业界引发讨论,因这十大预测最终仅一项与事实相符。

展望一:2022年A股可能机会大于风险。A股权益类公募基金年度收益中位数可能会明显高于2021年。

数据显示,在剔除2022年新成立基金后,2022年全年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为-16.9%,整体表现跑赢沪深300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等。

展望二:港股“均值回归”。2022年海外科技监管趋势仍值得关注,但中国科技监管政策出台高峰渐过,港股新老经济估值低、卖空交易占比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仓位偏低,香港经济发展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强化方向未变,港股可能在2022年迎来阶段性明显修复。

数据显示,恒生指数在2022年震荡中持续走低,最低一度跌至15000点下方,创下了近11年的新低,而恒生科技指数也一度跌至3000点以下,创下了近5年的新低。恒生指数2022年累计跌幅为15.46%,恒生科技指数2022年累计跌幅为27.19%。

展望三:成长跑赢价值。全年来看,利率不高、整体增长偏淡的环境中,有可持续增长的成长风格可能是获取超额收益的重点。

数据显示,代表成长股的创业板指数跌29.37%,在股市下行周期中,价值股具有较强的防御性,总体风格占优。但整体来看,最终还是周期股逆势活跃,跑赢成长股和价值股,领涨板块为煤炭。2022年,A股仅有2个申万一级行业实现上涨,且没有行业涨幅超过20%,煤炭行业全年领涨,涨幅为10.95%。

展望四:电动车产业链及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将扩散到相关领域。中国制造业基于内需大市场的优势正在走出产业升级的道路,逐步从此前的“三低一弱”特征正在走向“三高一强”特征。近年也经受了中美摩擦升级、疫情冲击等考验,整体趋势未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能源板块虽然仍是被看好的板块,但是持续回调,电新板块全年下跌25.43%。

展望五:泛消费领域可能是2022年亮点之一。疫情可能的好转可能会带来线下活动的明显恢复。同时中期来看,中国纠正发展失衡、坚持房住不炒、完善社保和养老体系等举措,对释放消费潜力有利。

食品饮料、家电、轻工家居和社会服务等泛消费领域板块普遍下跌。

展望六:商品市场趋弱。从2020年开始的商品牛市带来的供应侧调整效果将逐步显现,而总体需求可能并不强劲。除了部分有结构性因素支持的商品外,主要商品可能在2022缺乏趋势性机会,表现将比2021年逊色。

2022年,在俄乌冲突和急剧通胀的推动下,多个大宗商品在2022年创下历史新高。

展望七:公募基金新增份额超过3万亿份。近年公募及私募基金管理规模长足增长,估计2022年公募基金新增份额可能超过3万亿份,且互联互通南下投资港股的潜力依然较大。

2022年公募基金市场新成立1520只基金产品,较2021年全年减少493只,合计募集规模1.48万亿元,较2021年募集总规模相差1.49万亿元。

展望八:沪深港通北向资金净流入超过3000亿元。判断“政策内松外紧、增长内上外下”、中国仍是全球成长机遇最好的市场之一,沪深港通北上资金净流入可能仍会达到或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

Wind数据显示,北向资金2022年净流入逾900亿元,自开通以来连续9年加仓A股。其中,沪股通资金净流入940.04亿元,深股通资金净流出39.85亿元。

展望九:债务问题在2022年仍值得重视。地产整体逐步下行压力凸显、地方换届等因素,可能仍使得信用债包括地方政府相关债务成为阶段性关注焦点。

在2022年预测中,中金公司“地产整体逐步下行压力凸显、地方换届等因素,可能仍使得信用债包括地方政府相关债务成为阶段性关注焦点”的预测符合实际。

展望十:美股2022年涨幅将明显收窄。综合来看我们判断标普500指数在近三年连续获得15%—30%的涨幅后,2022年涨幅将明显收窄。

涨幅确实明确收窄,但是收窄至下跌。在长达3年的牛市后,伴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2022年美股三大股指全线收跌。其中,道指年度收跌8.8%,较年初历史高点跌超10%;纳指跌33.1%,较上年高点跌约35.4%;标普500指数跌19.4%,较年初高点跌超20%。

对于上述“十大预测”,中金公司团队彼时明确指出,是基于中国稳增长政策逐步加力、海外通胀偏高背景之下政策开始退出,同时疫情影响逐步淡出。风险因素则包括中国稳增长力度和节奏不及预期,债务压力、疫情持续超预期,海外政策退出节奏更强或增长更弱,地缘冲突等。

有受访业界人士称,“预测是基于彼时框架、设有前提条件作出的,要求都准,并不合理。”但也有人士告诉记者,研报多数受众是投资者,研报的预测对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或有引导作用。

缘何热衷十大预测?流量驱动,执业自我要求

实际上,2022年并不是中金公司第一次新年“十大预测”A股,2022年是中金公司发布年度十大预测的第七个年头。而纵观这些年,中金公司预测准确度并不高。

记者留意到,除了中金公司,近日以来,还有中信建投、兴业证券等券商发布了“十大预测”。不过,券商“十大预测”往往都不太理想,个股预测也不是非常准,这已然是行业共识,雾里看花更像是卖方研究们的真实写照。

为何预测不准,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个体发展,所作预测或许尚可准确度高一些,但是对于由几百个、几千个个体组合而成的市场,加上各种不确定因素交织作用,A股很难被准确预测,打脸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2020年以来,市场不确定性加剧,2022年更为明显。“可以说,券商预测不准情有可原。但整体来看,券商分析师对于做‘十大预测’比较审慎。2022年就是很好的翻车案例。”

谈及为何热衷“十大预测”,有策略分析师向记者分析,理由有二,一是流量效应,如果能押中预测,就能博得美名,流量加持下,这是一个出圈的好机会;二是获得研究认可,“十大预测”也是反映研究能力的一种形式,如果预测对得多,或间接证明了研究实力的强弱。无论是业内、还是市场与投资者,都会有良好口碑,或留下一个良好“印象”。

中证协数据显示,中金公司目前分析师有224名,是行业分析师最多的券商。不难发现,研究业务是中金公司业务的重要基础。据记者了解,中金公司公司拥有一支国际化、富有才干和经验丰富的研究团队,研究领域广泛,涉及多个行业,通过覆盖全球市场的研究平台为境内外客户提供客观、独立、严谨和专业的研究服务。

2020年,为服务对接国家战略贡献中金智慧,中金公司成立了中金研究院。作为公司一级部门,研究院定位于新时代、全球变革形式下的新型高端智库,支持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与决策,参与国际政策讨论和交流,并为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建言献策;研究院将致力于打造研究中国和全球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中长期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通过研究咨询、高端论坛、国际交流、系列讲座等形式为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提供服务与支持。

数据显示,中金公司2021年分仓佣金实现6.95亿元收入,同比增长109.41%,排名上升7位,位居行业第12名。同时,中金财富证券去年实现8068.6万元佣金,同比增长19.51%。

2023年最新预测:A+H均有望明显正收益,H股阶段领先

2022年预测已被实际发展验证出入较大,而就在2023年1月3日,中金公司最新出炉了第八个年头的预测,即2023年的“十大预测”,也迎来了市场关注。记者注意到,由中金公司分析师刘刚、李求索、黄凯松撰写的《2023年十大预测:翻开新篇》已于2023年1月3日发布。十大预测如下:

展望一:美国衰退压力加大,中国有望在2023年实现全球率先复苏。海外“大胀后有大滞”,2023年美国衰退压力可能逐步加大,但企业资产负债表相对健康,故基准情形下程度可能不深;中国过去在政策调控、局部疫情防控、地产调整等因素作用下,经济韧性如弹簧持续被压缩,随着中国防疫政策优化和“稳增长”继续发力,充分发挥内需市场潜力大、改革空间足的优势,2023年有望在全球率先复苏。

展望二:A股和港股2023年有望实现明显正收益,港股阶段性跑赢A股。内部基本面走弱、外部美联储政策紧缩和地缘风险等因素导致中国市场2022年表现不佳,尤其是港股。2023年随着部分因素边际改善,以及当前估值仍具备中长期吸引力,A股和港股在2023年均有望实现双位数左右收益。对比之下,港股前期受压制时间更长且估值水平更低,随着“三重压力”逐步缓解,尤其是国内基本面迎来反转,港股市场可能具备更大的修复弹性,并有望阶段性跑赢A股。

展望三:疫后伴随需求修复,国内通胀或面临阶段性压力。中国防疫政策优化后,国内需求有望快速修复,叠加2022年中国广义财政力度创下近十年新高,M2增速也创下2015年以来新高,2023年中国通胀或面临阶段性压力。但是在增长与通胀之间权衡下,可能并不会对国内政策形成明显掣肘,且阶段性压力有望在供给提升后得到缓解。

展望四:中国货币宽松势减,利率中枢上行,大类资产股强于债。随着2023年国内经济逐步走出疫情影响并实现复苏,国内货币政策进一步走向宽松的必要性可能有所下降,内生融资需求和信用扩张有望逐步恢复,意味着国内长短端利率中枢都有望上行;债券市场投资或将面临一定压力,股市在基本面和风险偏好修复下,有望跑赢债市。

展望五:地产销售面积回升并转为正增长,房价局部面临上行压力。20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全面走弱。但随着政策不断优化,预期也逐步改善。在现有供给侧和融资端政策基础上,需求侧政策有望进一步释放,以改善潜在购房者预期,进而支撑增长修复。我们预计2023年地产销售面积增速回升并转为正增长,叠加当前商品房整体库存不高,房价局部面临上行压力。

展望六:美国衰退和主动去库存周期下,中国出口仍或有压力。2022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下行压力渐现,考虑到美国衰退压力加大,需求整体回落和企业仍处于主动去库存的状态之下,中国出口在2023年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半导体、消费电子和新能源车产业链等海外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的细分成长赛道可能面临外需回落的拖累。

展望七:疫情影响逐渐淡出,泛消费行业可能是2023年重要的超额收益领域。随着中国对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望在2023年逐步淡出,消费场景恢复、收入预期改善和居民储蓄释放倾向有望带动中国居民消费迎来较大程度的复苏。中国消费行业过去两年调整幅度大、估值具备吸引力且机构仓位不高,随着需求、成本等基本面因素得到改善,2023年食品饮料、家电、轻工家居和社会服务等泛消费领域有望成为重要的超额收益领域。

展望八:互联网和医药行业有望在2023年迎来反转。互联网和医药板块过去受产业政策压制和基本面下行等因素影响,成为中国市场调整幅度最大的板块之一,伴随政策预期边际变化以及国内疫情对基本面的影响减弱,互联网和医药中长期前景有望逐步明朗,我们判断行业表现有望在2023年迎来反转。

展望九:A股和港股资金面整体好转,海外资金逐步回流。2022年A股和港股资金面均面临挑战,我们判断2023年随着市场好转,两地股市资金面也有望好转,A股偏股型公募基金发行规模有望回升并且高于2022年,机构投资者占比延续提升趋势;港股市场南向资金流入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海外资金也有望在基本面修复的推动下逐步回流。

展望十:美元趋势性拐点或待下半年,人民币震荡走强。2023年上半年全球“便宜钱”减少和美元荒情况可能仍将持续,强势美元并不会单纯因为美联储政策退坡而解决,各国自身的经济基本面才是核心,下半年或可能看到一定转机。随着中国经济的回暖,我们认为人民币的汇率可能会强于一篮子货币,在2023年进一步整体走强。

券商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