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如何创建中国零碳金融体系?朱民:财政、货币、风险管理、财务信披共同构成宏观管理框架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表示,随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双碳”进程,ESG会创造下一个40年的发展奇迹,这是又一个重大的机遇和窗口。

财联社12月22日讯(记者 徐川) 在今日举行的中国ESG金融峰会暨2022财联社“绿水金山奖”金融业颁奖典礼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表示,随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双碳”进程,ESG会创造下一个40年的发展奇迹,这是又一个重大的机遇和窗口。

金融正发挥着关键作用。对于当前的绿色投融资结构,朱民认为,其中银行融资占比超90%,远超人民币贷款存量在社融存量规模中所占比重,而银行的绿色金融存在期限不匹配、风险与偏好的不匹配,也没有足够的激励机制来应对ESG投资回报的不稳定性。因此,这一结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和改革。

财政、货币政策先行 风险管理与财务信披也需完善

朱民指出,推行ESG和“双碳”理念首先需要政策先行,可具体在以下四个方面构建零碳金融的宏观管理框架。

第一,需要财政支持零碳金融发展壮大。在朱民看来,因为金融机构不能完全消化风险,所以需要财政激励和财政承担,包括运用各种税收减免、补贴、担保、公共投资、政府采购等途径,在支持零碳金融发展中增加规模,以及平衡零碳金融发展的风险承担。

第二,构建与碳中和一致的中国模式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都是宏观的,而碳中和本身是结构性的,如果要支持碳中和转型、支持ESG,货币政策就要起到结构性作用,通过非中性的架构和货币政策,纠正金融体系相对价格的扭曲,以支持碳中和转型,并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对于为何要构建碳中和相关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朱民表示。

第三,构建ESG与碳中和一致的风险管理系统,要从“巴塞尔协议III”到“巴塞尔协议ESG”。具体来看,朱民认为,“巴塞尔协议III”的第一支柱是考虑调整高碳资产的制度要求和绿色资产的低制度要求的不同权重;第二支柱是在外部监管下,鼓励开展气候变化和碳中和的相关压力测试;第三支柱则涉及市场约束方面,要强化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

第四,建立气候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朱民介绍说,国际会计准则成立了一个新的ESG披露标准,将提高零碳金融的标准化、透明化、主流化,成为金融机构、投资主体企业开展ESG活动相关气候披露的基础和指引。

“一旦披露落地,会从一开始的自愿逐渐走向强制,瞬间就能改变资产估值,整个公司的现金流、资产估值、投资估值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构建气候、ESG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能够让企业有规矩可循。”朱民进一步表示。

改变银行为主的绿色融资结构 建设复合型零碳金融市场生态

对于如何构建复合型零碳金融市场生态,朱民指出,首先需要进一步发展银行贷款。“它不止是一个贷款,是绿色、零碳、消费、中介产品的新兴资产,是一种多种的银行业务,从资产方到负债方都要发生变化。”

其次,朱民认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零碳ABS、零碳REITs等投融资工具在未来有相当空间,零碳ESG股权也能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激励与风险分担,因此它一定是一个不断变化结构的市场,目前银行占90%的绿色融资结构,是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朱民强调称。

此外,对于“复合型”的理解,朱民认为,这就意味着不止是以单一的工具来提供金融服务,而是贷款、债券或者其他多重工具都能够复合使用。与此同时,市场要成立包含碳交易、碳计量、碳认证、碳咨询等整套的新型服务体系,还要扩大鼓励低碳消费,从而连接起境内外的股市、债市,形成“复合型”生态概念。

最后,朱民指出,金融机构的零碳转型要制定转型战略、路径和政策框架。“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制定零碳机构的转型战略,如在董事会设立ESG委员会,由管理层负责整体ESG战略推进,同时明确ESG体系中的风险偏好、激励机制披露和服务创新,并构建新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逐渐吸纳和收容新的人才。”朱民进一步表示。

大金融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