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化工新材料论坛专题|与会专家:绿色低碳新材料发展仍存在问题 可降解材料仍竞争尚需规范治理
近年来,中国生物塑/材料规模迅速放大,出现了很多系统性问题,产业资本的跨界投资热潮,也浪费了诸多社会资源。在2022化工新材料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均谈及这一热门话题,他们直言除了波荡起伏的价格,可降解材料在工艺上仍显良莠不齐。

财联社12月22日讯(记者滕飞)在“双碳”背景下,可降解材料势不可挡的替代需求,引各路资本互相竞逐。

在2022化工新材料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均谈及这一热门话题,他们直言除了波荡起伏的价格,可降解材料在工艺上仍显良莠不齐,另外市场需求、生产供应商之间存在的信息差,也需要政府等相关行业自律机构去平衡。

近年来,中国生物塑/材料规模迅速放大,出现了很多系统性问题,产业资本的跨界投资热潮,也浪费了诸多社会资源。

石油基生物降解材料PBAT的价格就曾走出过山车般的行情。资料显示,去年2-3月份各大PBAT公司的最高出厂价3.3万元/吨左右;今年2月PBAT2.5万左右; 目前出厂价下降到1.6万元/吨左右,8月份低点在1.5万元/吨。

有与会专家表示:“需求与生产供应信息不对称、成交价格不合理。”

数据显示,今年8月-10月生物降解地膜的最高和最低成交价格相差近万元(每吨21,900元到31,000元)。“需强化政府支持计划,企业也要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并对成本进行控制,与使用方需求计划协同,降低中间环节成本。”前述专家进一步讲到。

地膜是农业增产增效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应用农作物增产高的可达30%~50%,增值40%~60%。

“农用地膜残留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作物减产的主要原由之一,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前述专家表示。

应对这种白色污染,除了对适宜品种和农艺措施减量的替代技术外,目前主要采用普通地膜回收、降解地膜应用这两种措施。但普通地膜回收,无论使用人工还是机械,都存在效率、回收率低的问题。

农田越来越严重的“白色污染”,让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迅速引发业内关注。

生物降解地膜以全降解树脂为主要原料,经挤出吹塑加工而成,在农田短期(12—18个月)能够转化成二氧化碳、甲烷、水,从源头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

每一种工艺都有其优劣,性能差异明显。据与会专家介绍,PBAT成模性佳,但熔体粘度高,不利吹塑加工,PLA硬度高,但柔韧性差,PPC柔韧性佳,但热转变温度低。

“未来的路线一定是复合改性,目前已经有研究机构研究出更优良的材料。”与会专家表示,“后续生物降解地膜的发展会更精细,就像现在有针对防虫、保湿、调温等不同的功能性地膜。”

该人士接着讲道:“另外经过栽培比对试验结果,地膜的厚度、颜色对花生、大蒜、马铃薯、甘薯等不同作物也有不同的效果,”

价格的不稳定,影响了生物降解地膜的推广进程。目前,需求与原料供应匹配和价格不稳定的矛盾(PBAT、BDO产能与价格)依然存在。与会专家表示:“去年春季降解地膜产品应用成本从160元/亩左右提高到300元/亩,推广难度相应提升。成本控制在100-130元/亩,推广的难度就会变小。”

与会专家建议,亟需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性能,进一步开展从原材料、加工技术、应用规程、配套技术的全链条研究与应用,开发生产不同作物专用地膜。此外,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季节适配性待提升,配套应用技术需规范。

(编辑:曹婧晨)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