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公司将在新核准的项目中引入民营资本; ②“公司资产规模已超6000亿元,仍处于快速发展壮大阶段。”
财联社12月16日讯(记者 徐海东)近期有关美国国家实验室核聚变点火成功、实现净能量增益的消息引爆全球媒体,我国距离利用这一“人类终极能源”还有多远?中国核电(601985.SH)董事长卢铁忠昨日在公司业绩会上回应称,聚变是未来核能发展的方向,是人类能源问题终极解决方案。中国核电将贯彻国家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压水堆-快堆-聚变堆),与大股东协力做好聚变相关技术研发及工作布局。
据了解,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研团队今年10月在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即核聚变)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HL-2M等离子体电流突破100万安培,创造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而在11月,中国参与的全球最大“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国所承接的核心部件中已率先突破。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王志斌表示,中国的可控核聚变发展,过去是跟跑,如今已和欧美并跑。
中国核电董事、总经理马明泽透露,今年国家加大了核电的核准力度,截至目前国务院已经核准十台。据悉,今年4月国常会中,已核准了中国核电的浙江三门核电项目3、4号机组,今年9月国常会又核准了公司控股的漳州核电3、4号机组。截至目前,中国核电今年共获批4台机组,合计装机4926MW。这意味着当前的核电地位已然明确。
而据公司三季报,截至9月底,公司核电控股在运机组25台,装机容量2375万千瓦;控股在建项目机组8台,装机容量887.8万千瓦;控股核准机组三台,装机容量367.50万千瓦;核电合计装机3630.30万千瓦。
马明泽表示,公司在新厂址投入上有所增加,管理费用也会相应增加,但公司对全年的业绩还是很有信心。每台机组预计建设周期为5年左右,其中2024年与2025年计划各有1台机组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机组建成后将对公司营收和利润带来积极影响。
在项目建设成本方面,卢铁忠透露,目前公司在建及后续新建机组均为三代及以上核电机组,其中“华龙一号”机组的造价约为每千瓦1.6万元,AP1000由于之前设计没有固化及设备制造的问题造价约为每千瓦2万元。而二代核电造价约为平均每千瓦1.2-1.3万元。
“公司希望未来三代机组的建造成本和目前二代机组成本相当。”卢铁忠表示,随着核电主设备制造国产化率逐步提高、新技术规模化应用、优化设计、缩短建造工期等,核电造价将呈逐步下行趋势。
中国核电总会计师刘焕冰则表示,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核电度电成本具有较强竞争力,且核电作为基荷能源能提供稳定、清洁的电力供应。2021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为3817小时,同比增加60小时;全国核电的平均利用小时数为7802小时,同比增加352小时,且长期稳定维持在远高于其他发电方式的水平。发展核电是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的重要措施,是中国低碳清洁新能源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季报显示,中国核电三季末应收未收国家绿色新能源补贴180亿元。刘焕冰透露,国家正在对新能源补贴按规定予以兑付,第四季度国家三部委公布了第一批次的补贴核查结果,中核汇能已收到第一批补贴款。中核汇能截至9月底累计应收国家补贴金额为188.3亿元,目前已经收到金额为73.88亿元,尚未收到金额为114.42亿元。而后续还会陆续有几批次补贴核查结果公布,公司也将在收到补贴后及时予以公告。
(编辑: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