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天士力宣布暂停旗下安美木单抗的研发,自2016年获批以来,该药已到达IIb期临床研究阶段; ②根据临床研究结果,安美木单抗药效未达预期,其他EGFR单抗生物类似药竞争激烈; ③该项目还有赛伦生物参股,天士力、赛伦生物分别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62亿元、1414.48万元。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科创板日报《科创家》是由《安安访谈录》出品的针对科创领域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创始人)的访谈节目,筚路蓝缕敲钟成,上下求索知路远。科创家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公司上市前后,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何变化?《科创家》与您一起探寻,以期远眺未来。
本期访谈人物:
北斗三号总设计师 林宝军
“2009年我开始做北斗卫星,当时我听到最多的是:有些事连美国人都没做过,咱们不可能做成。”
▍个人介绍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
▍第一标签
中国航空航天最前沿技术的探索者
▍机构简介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卫星创新院”)是我国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单位之一,主要从事小卫星、微、纳、皮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实验。作为我国科学卫星领域的主力军、应用卫星领域的方面军,已成功发射包括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天宫二号伴随卫星、太极一号卫星等86颗卫星。卫星创新院致力于成为我国先进卫星科学技术的创新引擎、航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政学研产用紧密结合的桥梁纽带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为国家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突破提供有力支撑。
“2009年我开始做北斗卫星,当时我听到最多的是:有些事连美国人都没做过,咱们不可能做成。”
林宝军,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院长。自2011年起任,全面主持导航卫星研制工作,解决了北斗系统从区域向全球拓展的诸多难题,组织完成了12颗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及发射部署。为中国北斗系统建设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贡献。
《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于11月4日正式发布,28年攻关路,我国北斗发展从此步入新时代。就在这份北斗白皮书发布前夕,记者对林宝军进行了专访。
林宝军说,北斗卫星的开发当时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的问题。当时国内常用的科研模式是,先调研中国国内在做什么,欧洲人在做什么,美国人在做什么,找与美欧的差距,之后攻关。“但是如果美国人选的方向错了,那不就把咱们带沟里去了吗?”
“我一直把北斗比喻成‘湛卢’。中国古代十大名剑,第一是轩辕剑;第二是湛卢剑,是欧冶子锻造的无坚不摧的仁者之剑。”在林宝军看来,要以需求驱动颠覆性创新,中国的北斗与航天高技术,目的是让全世界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能享受到来自中国的服务。
01
——————————
“北斗随便开发一个领域,都可能产生一个独角兽或IPO”
从徐家汇往西南方向驱车73公里,历时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到达了位于上海临港的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称“卫星创新院”)。当天下午3时30分许,记者在办公室见到了的林宝军。他面带微笑,儒雅的半框眼镜,一身藏青色西服。采访开始前,他刚刚结束一个会议。
1993年,我国开往伊朗的“银河号”货轮,被美国以载有违禁化学品为由,切断GPS信号,导致该货轮在海上被迫漂泊33天。此事之后,孙家栋院士与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沈荣骏联名“上书”,建议启动中国的卫星导航工程,最终促成北斗导航实验卫星系统工程在1994年12月获批。
历经近30年的科研与自主创新建设,最新的北斗三号在轨30颗卫星运行状态良好,星上300余类、数百万个器部件全部国产,系统运行连续稳定可靠,服务性能世界一流。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将卫星互联网列入信息基础设施,明确了建设卫星互联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演进上的重大战略意义。
“北斗产业空间,未来是无限大的,”谈及应用,作为总设计师的林宝军丝毫不掩饰对于北斗的信心。
应用于北斗系统的专用芯片是他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一个场景。当时要解决一个北斗三号卫星氢钟的实验难题,需要用上一大串电路,而这势必会增加卫星重量,功耗大,性能也难以保证。
卫星创新院后来研制了一个氢钟专用芯片,一大串电路最后浓缩在了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
北斗和芯片的故事,同样还在龙芯中科身上上演。这家国产芯片厂商,目前是北斗三号卫星芯片供应厂商之一,但在此之前,因未有过升天使用经验,龙芯中科陷入“没上过天无人敢用,无人敢用就不会上天的”的魔咒,创始人一度走到创业放弃边缘。
最后是林宝军带着北斗打破了国产龙芯的应用魔咒,“没人用,那我来用”。目前北斗三号卫星的“心脏”正是龙芯CPU。今年6月,这家芯片厂商成功登陆科创板,成国产CPU第一股。
根据北斗白皮书数据,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约47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医疗健康、防疫消杀、远程监控、线上服务等下游运营服务环节产值近2000亿元。
北斗应用未来应该是“创造需求、引领需求”的过程,林宝军认为,“产业应用很广,但问题是现在没人去开发,没人去做这些事情,”对于行业当下的市场,他略显愁容,“北斗真正的潜力在于未知领域的开发,随便开发一个,都可能产生一个独角兽甚至是IPO”。
林宝军还告诉记者,北斗现在还只是解决了地面到空间的一部分问题,根据规划,到2035年之前,北斗还将解决深空、室内和水下的问题。
02
——————————
“符合客观规律的技术+成熟工艺+充分实验=技术创新”
根据白皮书,北斗系统现在的全球范围水平定位精度优于9米、垂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这与美国的GPS旗鼓相当,而达到这个成绩,后者用了40多年。
在系统设计和功能应用方面,跟GPS相比,后来者中国北斗已然呈比肩之势,并且还有自己的独有技术突破,如短报文服务,该服务最近被搭载于华为Mate50系列手机,同时还引得二级市场的卫星互联网概念股,再度活跃。
“可以这样讲,跟GPS相比,我们没有差距,要说差距,也是它跟我们存在差距,”林宝军自信说道。
北斗三号的多项技术突破里,“在轨赋能”是一项独创,它可以使卫星在天上“自我修复”“自我更新”。林宝军告诉记者,以往,一颗卫星上天后完成任务,就得弃用,等下一颗卫星发射后替代它。而通过“在轨赋能”,原来的卫星可以在硬件不变的情况下,核心程序、信号体制、频率等都可以在地面重构,从而拥有最新的运行能力,类似于手机软件更新。
类似于在轨赋能的“独创”技术,北斗三号还有很多:拥有世界上第一台双频氢原子钟,时频精度为全球最高;拥有全球首创Ka星间链路技术,能在7万公里距离内达到厘米级测量精度,大幅提高卫星轨道测定精度......
作为总设计师,在后来的北斗卫星研制过程中,林宝军提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技术,以成熟的工艺,加上充分实验,“这就是可以应用的技术创新”。但相比较而言,林宝军“步子迈得还是太大”,他因而被同事称作“北斗狂人”,但他认为,其实保证了前面三点,“我觉得步子其实还可以再大一点”。
03
——————————
“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我们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
靠海缘故,临港的风,常年很大。这是此前长久生活在北方的林宝军不曾有过的体验。
“银河号”事件后,以及后来中国被踢出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研究工作,独立研发导航系统成了航天人的使命。2009年,林宝军和一干人等临危受命,一纸调令从北京来到了上海。在此之前,他已经在中科院空间中心搞了15年的神舟飞船研发工作。
“载人航天我干了15年,一边干一边学,这15年我自己总结,就是学会了两个字——工程,也就是工程文化,解决怎么把理论变成一个可用、好用的实际产品的问题。”
他告诉记者,人们生活85%的信息都与时间和位置属性相关,也就是与导航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讲,北斗确实是非常有用且接地气的,是可以解决国家真正问题的,”所以 ,我毫不犹豫就从神舟转到北斗上来。“
由于跟家人分居两地,2009年至今,这批从北京调往上海的人,他们常年要在北京上海双城之间穿梭。“有时候北京家里的小外孙会问,姥爷呢?我其实心里也挺心酸的。”
“如果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我们连做人的尊严都没有”,关于为何要独立研发自己的一套导航系统,多名北斗人因此不得不舍小家,林宝军在多个场合经常会说这么一句话。“我就希望有一天北斗能超过GPS,让全世界人民认为这是最好用、最愿意用的一套导航系统”。
“转行”干北斗,林宝军说“其实刚开始也没那么大底气”,那时候他常会对团队的年轻人说这样一句话,“我年龄大了,等你们老的时候能把咱们北斗做成跟GPS一样,就不白活”。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我们的核心技术确实已经超过了美国,从这点上来讲,还是挺自豪的。”
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于2019年起从张江搬到临港。现在每天上下班,林宝军都会乘坐近3个小时的班车,往返于住址和工作地。
当天采访结束,已是傍晚5点,正值下班班车的发车时间,林宝军匆匆上了车,他习惯于坐在车厢的最后一排,因为“空间够大”,可以“躺下来”,白天“事情太多了”,这是他一天当中为数不多的安静休息时刻。
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安安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