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大玩家会出现产业并购整合的需求,这时候我们在资本和产业上的能力,就会有更广阔的可用之地。”
本期访谈人物:
基石资本合伙人 杨胜君
“产业领域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就会出现整合的现象,即相对弱的公司被更强一点的龙头企业收购并购。”
▍个人介绍
毕业于复旦大学和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曾任职于锐迪科微电子,在半导体芯片行业有十多年行业经验;主导投资:豪威科技(韦尔股份)、格科微、第四范式、合肥长鑫存储。
▍第一标签
产业背景深厚的硬科技投资人
▍机构简介
基石资本发端于2001年,拥有超过20年的投资管理经验,是中国最早的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之一。基石资本总部位于深圳,在北京、上海、香港、合肥、南京设有分部。基石资本累计资产管理规模逾600亿元,管理资产涵盖天使、VC、PE、并购、定向增发等类型。
基石资本致力于成为股权产业链的组织者,长期聚焦科技制造、医疗健康、消费服务等重点行业,培育和造就了一批行业领袖与细分领域的龙头,如迈瑞医疗、韦尔股份、商汤科技、云从科技、凯莱英、合肥长鑫存储、中创新航、新产业、新希望、欧普照明等。
采访杨胜君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抛出的问题,他总能用仿佛快进了1.5倍的语速,给出信息量密集且条理清晰的回答。
回答背后蕴含的都是他对以半导体为首的硬科技领域的长期观察和深耕:他曾在锐迪科微电子任职11年之久,2015年加入基石资本转型投资人后,也一直在硬科技产业链上寻找可行的投资标的。
今年对很多投资人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面对宏观局势和一级市场的种种变化,杨胜君给出的态度是乐观,采取的应对方式是聚焦。
面对今年以来一级市场出现的许多问题,基石基本合伙人杨胜君给出的答案,都是“聚焦”。
“我们从2015年就开始聚焦半导体、新能源,只是在不同的年份会根据市场做细分调整,但在这些大的方向上,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有些业务在行情好时,市场规模判断是100个亿,现在市场进入调整期,规模减半,假设头部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还是30亿元,那么留给其他玩家的机会不多了,这就要求我们谨慎考虑,聚焦大赛道、好项目,收缩在其他非主要赛道的资产配置。”
“长期聚焦几个领域,持续在这些领域进行布局,产业端项目方也会认可你的影响力、判断力,认为你是既懂产业又懂资本市场的,可以带来很大的实际价值,自然也就愿意把份额留给你。”
在成为基石资本合伙人前,杨胜君曾任职于锐迪科微电子,在半导体芯片行业有十多年行业经验。在基石资本期间,他主导投资了豪威科技(韦尔股份)、格科微、第四范式、云从科技、长鑫存储等多家知名企业。
对下一阶段的投资规划,杨胜君的回答依然是聚焦,聚焦构成机构竞争壁垒的硬科技,以及代表未来的新兴科技,聚焦两个领域中承载体量足够大的产业,“这是我们应对变化的一种方式”。
许多投资人今年的第一场出差都来得比往年更晚,杨胜君也不例外。先是因为上海疫情,紧接着又是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直到接受采访时的7月中旬,杨胜君还因为术后身体未完全恢复,不能持续说话太久,近两个小时的访谈需要分上下半场进行。但仅一周多后,他就踏上了前往深圳的飞机,恢复投资人正常的工作日常和节奏。
在一长段无法出差的时间里,杨胜君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每天8-10个小时的线上会,效率确实比一直出差要高,因为出差在路上会浪费掉一部分时间,但工作质量还是不一样”。
杨胜君说的工作质量,是指交流过程中,对企业家的判断准确度。“投资的核心还是要判断一个企业家,到底能不能把企业做好,投资人要观察他们是否具备通常所说的企业家精神。现场沟通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细节观察判断,但在线上,这些细节都是缺乏的。”
基石资本作为PE多做中后期投资,在杨胜君看来,对企业创始人的判断在投决过程中非常关键。“中后期投资的难度在于敢不敢相信这个创始人,有没有企业家精神和能力把企业再推向5到10倍的市场空间。”
而随着二级市场破发现象愈发常见,一级市场中后期投资的回报逐渐受到质疑。但杨胜君依然坚持PE也能赚10倍的观点,这是基于一种宏观走势的判断。
“国内目前还没出现1000亿乃至10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而当国内经济达到和美国差不多的水平,必须要有一批这样的公司出现。这些公司如果现在能挑出来,肯定还是会有10倍到20倍的回报空间,只是要找出来并不容易,对投资逻辑、判断能力的要求都比以前更高。”
但在投资轮次上,基石资本并未完全“聚焦”。创投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石资本出手的多为早期轮次,其中,A轮进入的投资事件共7起,占比达到41%。
对此,杨胜君表示,随着资金性质的丰富,基石资本当前早期和后期都在同时布局。“以往我们资金量较大,中早期吞吐不了太多资金,所以仓位比较大的项目一般放在中后期,但现在基石也有VC基金、天使基金这类中早期资金了,对中早期的布局也就相应展开。”
发稿前两天,基石资本刚投了一家名叫隐冠半导体的企业,主做光刻机等半导体装备核心零部件研发。这是基石资本今年以来出手的第七个半导体领域项目,半导体相关项目占了基石今年以来出手项目总数的41%。
风口上的半导体,今年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从半导体新股接连破发,到芯片砍单潮,再到几个半导体项目倒在了早期轮,日前,更有花旗集团分析师预计称,半导体行业将从此前创纪录的销售激增,未来几个月转向十年来最严重的下滑。
但杨胜君认为,半导体总体来说需求仍然旺盛,并未出现明显的萎缩迹象。
“以往半导体会被认为有周期性,但其实半导体这几年周期较弱,就算比如存储器这类大宗商品有一定的周期,很多时候也存在人为因素,比如巨头之间竞争故意杀价。这几年总体而言半导体发展还是非常迅速,无论是台积电还是美光,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都没怎么亏损,只是盈利多少的问题。半导体属于各个产业链的上游,景气度由下游需求决定,从2015年开始,包括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5G还有XR等的发展,都带来了一波接一波的半导体需求。”
而国内消费电子芯片当前的低迷表现,则是因为电子终端设备的需求出现下滑。
杨胜君进一步表示,若消弭由地缘政治因素带来的人为壁垒,“半导体行情比现在还要更好。”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在技术门槛略低的消费类芯片领域已经跑出了一些公司,下一阶段,半导体生产制造过程中涉及的上游设备和材料,将成为国内半导体行业发展的重点。
“高端芯片,比如CPU、GPU等,目前国内还没有厂商可以做出来产品,包括车规级芯片,也都还是用的像英伟达这样的海外巨头的车载算力芯片,高端制造厂也存在缺口,即便能设计出来跟英伟达一样的芯片,没法自主生产也无法达到目的。”
半导体无疑是当前对一级市场资金吸引力最大的赛道,但只靠金钱很难堆出一家硬科技企业。杨胜君观察到,随着大量资金的涌入,半导体赛道开始也出现“攒局”现象。
“去年到今年,会发现越来越多半导体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是原来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或者层级较高的投资经理,企图用原来投TMT、消费的打法,迅速推出一家半导体上市公司,但半导体本身存在较高门槛,攒局拉来的团队也很容易在后期出现内部不和造成公司治理问题。无论是产业还是资金,都需要尊重行业的客观规律。”
杨胜君认为,当前,半导体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还没有出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因为基础理论没有根本性的突破和变革,所以现在各家只能比谁迭代更快,对投资人来说,就是去找到一个比别人迭代更快的公司”。
新能源汽车则是杨胜君看来可能的“弯道超车”计划。“电动车和燃油车技术原理不一样,一个涉及法拉第定理,另一个则是热力学第一定理、第二定理,两者的技术体系不同。”
杨胜君表示,接下来,基石资本还将持续关注半导体、新能源两个主要的大赛道,并聚焦寻找赛道内体量足够大的细分领域。
“一般来说,对产业我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壁垒高甚至卡脖子的硬科技,一类则是新兴科技,我们一直围绕的都是这两个方向,但每年因为技术的成熟度不一样,或者新技术的渗透力不一样,热度可能稍有波动,但它不会完全冷却,聚焦这类具有长周期特点的行业领域,是我们应对变化的一种方式。”
此前,杨胜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基石资本抓住半导体投资的机遇,一方面是因为在电子产业里有较多布局,熟悉产业以及拥有产业信息、人脉和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关注到中国企业海外私有化的交易性机会。
杨胜君此前曾任职的锐迪科以及展讯,都相继被紫光集团私有化。
在杨胜君看来,包括基石资本在内的投资机构,在下一阶段也有两个发展机遇。
”一方面是,在半导体、新能源以及汽车产业当中,从0到1诞生的企业,一级市场的机构更容易捕捉到。”
另一方面是,在产业成熟期对产业链整合的参与。“产业领域以及资本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就会出现整合的现象,即相对弱的公司被更强一点的龙头企业收购并购。可以看到,产业整合在美国已经做得非常成熟,无论是在汽车工业还是在半导体领域都是这样,但国内这块还处在空白阶段,因为产业还没有到达相应的阶段,还处在各家抢地盘的阶段。而随着市场发展越来越成熟,大玩家会出现产业并购整合的需求,这时候我们在资本和产业上的能力,就会有更广阔的可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