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全球对人工智能的狂热,正让一家拥有139年悠久历史的日本公司,成为日本市场上的“明星”。 ②行情数据显示,为数据中心生产线缆的藤仓株式会社(Fujikura Ltd),是今年到目前为止日经225指数成份股中表现最好的公司——该公司股价今年以来累计飙升了400%以上。
《安安访谈录》是界面财联社执行总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档深度访谈类栏目。从投资角度对话1000位行业领军人物,覆盖传媒创新、VC/PE、信息服务、金融科技、交易体系、战略新兴等方向。
科创板日报《科创家》是由《安安访谈录》出品的针对科创领域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长、创始人)的访谈节目,筚路蓝缕敲钟成,上下求索知路远。科创家们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公司上市前后,他们的心路历程有何变化?《科创家》与您一起探寻,以期远眺未来。
本期访谈人物: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战略规划部负责人 姚志强
“我们这些技术出身的人,永远都对技术抱有一种信仰。”
▍个人介绍
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战略规划部负责人
▍第一标签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先行者
▍企业简介
云从科技(688327.SH)2015年孵化自中科院,是首家在科创板成功上市的AI平台企业。
云从拥有自主可控全链AI技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和各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成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民族品牌骄傲。
依托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云从分别打造通用与细分领域平台,深耕多元应用场景,在智慧金融、治理、出行、商业等诸多细分领域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领军企业。
2016年3月,一场获得全世界关注的围棋人机大战,让人工智能成为了香饽饽,AI热潮迅速席卷全球。以商汤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为代表的国内“AI四小龙”迅速成为了明星独角兽。其中的云从科技,正是由姚志强与周曦等中科大校友共同创办。
但在热潮逐步褪去后,人工智能面临商用落地的严峻挑战。不少业内分析指出,AI 产业正在经历泡沫期。对此,姚志强坦言,人工智能虽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并没有如大众所期待的那样能够完全取代人类智慧,这也是技术发展的正常阶段。
对于人工智能如何走出成本困境而实现盈利,姚志强认为,落地不只是技术问题,还包括了行业理解。“需要真正能帮客户实现业务价值,即:从单点技术走向行业价值的闭环。”
展望未来,姚志强指出,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在于复杂的人机协同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和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将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嵌入到所有的业务流程中,连接线上线下各类数据,实现人类与智能的交互体验。到那时,可能就是我们如今热衷讨论的元宇宙时代。”
云从科技的故事,诞生于中科院的一间实验室。
“我们与周老师一起在实验室的时候,找到了对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的乐趣,才最终坚定了要走这条路。但未曾想,后来AI技术突破以及软硬件的迭代会这么快。” 姚志强回忆。
作为云从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姚志强为人低调、腼腆,寸头发型维持多年不变,是典型的技术类创业者。与周曦相识多年,姚志强的本硕博同样就读于中科大,是周曦的师兄。
虽然头顶“中科院孵化”、“AI四小龙”等光环,但“有技术却不太懂商业”,也曾让团队在创业中踩了不少坑。
在姚志强看来,令其在创业道路坚持走下去,除了兴趣驱动,更多源于对技术的信仰。
“我们这些技术出身的人,永远都对技术抱有一种信仰。总认为技术一定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技术一定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影响我。对技术人来说,永远都抱有这样信念。”
01
——————————
做to B业务不能窝在实验室
2015年,周曦、姚志强把团队从实验室“解放”出来独立发展,云从科技就此成立。
即使拥有技术能力,但创业初期要想拿下订单并非易事。姚志强还记得当年跑客户的艰辛。
“我们有技术,但并不太懂商业。为了拿下一个银行项目,整个团队从重庆拉去了广州,在那里蹲了有一两周的时间,没日没夜地跟客户沟通交流,听他们聊难点、需求、困难,探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如何与智慧银行融合,最后形成了几十页的PPT方案参与竞标。结果,银行拿着PPT说,从来没有供应商给他们写过十几页的方案,最少都是300页起。” 姚志强笑言。
在创业初期,类似驻扎客户处的故事很常见。姚志强得到的最大感受是,做to B业务就要与客户绑在一起,深化在一起。
“从内心里一定要和客户站在一起,而不是在实验室内,自己想着怎么给客户做设计,这样距离实际场景会差很多,一定要给客户去做沟通、交流。”
随着2016年一场人机大战掀起了全球人工智能热潮,以商汤科技、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为代表的国内“AI四小龙”迅速成为了明星独角兽。2022年5月,云从科技成功登陆在科创板上市,成为“AI四小龙”中第二家上市的企业。
不过,与AI风口相伴而生的,还有AI商业化落地的瓶颈。姚志强坦言,人工智能虽然迅速解决了很多问题,但并没能如大众所期待的那样取代人类智慧。
“人工智能还无法做到在任意场景都可以完成任务。特别在更高深或更难的问题上,人工智能并不能完成得非常好,这也是业内提到的泡沫释放期。但实际上,这也是技术发展的正常阶段。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仍然在健康的发展轨道上,只是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无限智能的状态。距离要完全取代人类,依然差得很远。”
02
——————————
形成行业价值闭环 是AI盈利的关键
为了破解规模化商用难题,姚志强指出,人工智能需要从单点技术走向行业价值闭环,才有望逐步从亏损走向盈利。
“单点技术的时代,催生了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的初步应用,比如语音、视觉等等,爆发出了数千个人工智能的公司。云从科技也由此应运而生。但这些单点技术并不能够完全地解决复杂需求,对客户来说依然不怎么好用。要让人工智能真正具有价值链,需要对全业务的链条进行AI赋能,形成行业价值的闭环,这才能从弱智能到强智能。”
对于如何打造价值闭环,当前各家人工智能企业都在寻找不同的突破口。比如,商汤科技以AI大装置为切入点,旷视科技提出了AIoT战略,云从科技则选择人机协同的操作系统,以支撑更多行业平台和应用的通用化、智能化大脑。
“我们的理解是,操作系统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突破点,也是传统产业智能化的起点,将是实现通用AI的重要方向。”
姚志强判断,未来将是软硬件解耦的时代,软件和操作系统围绕硬件各自形成生态,在此趋势下,AI操作系统将成为软件定义硬件的关键。
“目前市场上的硬件标准化、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逐步成为各个行业打造差异化产品、服务的关键,软硬件解耦或是未来发展趋势。由AI操作系统作为连接和统一管理硬件、软件和用户的核心枢纽,决定着产业软件架构的稳定性。”
03
——————————
入局智能网联汽车
随着人工智能、5G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智能网联汽车成为当前汽车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热点和焦点,吸引各方纷纷入局,云从科技亦不例外。
2021年10月,云从科技入驻芜湖高新区,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创新中心和AI展示中心。
姚志强称,公司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等领域将有更深入的布局。
“其中,智能座舱是我们重点布局的方向。因为这是目前来看较好的人车交互场景,具有封闭性和强制性,乘客或司机会愿意与汽车进行互动。此外,我们也在关注场景分析、建模,道路场景识别以及路径规划的研究。”
在现阶段,云从暂时不涉足自动驾驶汽车。
“我们更多地选择中间的产品形态,比如封闭园区的智能小车作为落地,这样既保证足够的技术迭代,也能拥有一定的商业回报,以支撑后续的技术投入。我们选择技术跑在前列,同时也可以商业化变现的路径,从而不断迭代以实现终极目标。”
当前,传统安防厂商、互联网巨头、ICT综合厂商也纷纷切入AI相关领域,让计算机视觉赛道尤为拥挤。面对新的竞争,姚志强认为,这对AI行业的整体发展是利好,不同的企业的基因不同,其定位和打法也存在差异。
“像海康、大华从硬件起家,主要基于硬件能力提供配套AI服务,做AIoT。而云从的定位是平台加应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是开放的,打造核心软件,可以利旧,都可以链接,不需要特定的AIoT设备。”
在这场AI产业生态的构建过程中,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姚志强透露,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获得了华为昇腾平台的认证,将共同打造AI中枢管理平台,已经在广州、成都等城市数字化升级中落地。
“华为的优势在于纵向,凭借其硬件、5G以及边缘计算等优势,在智能制造上下游的供应链里进行深耕。云从则擅长做横向通用的视觉处理。这其中两家肯定会有交集,既有竞争也有合作。最终大家还是会选择更合适的定位,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04
——————————
人机协同是未来
在谈及未来发展时,姚志强指出,在经历单点红利期、业务闭环后,人工智能会迈向生态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人工智能和实体产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将以人机协同的方式嵌入到所有的业务流程中,真正地把用户体验的革命性提升上来,连接线上线下各类数据,实现领先的人类与智能的交互体验。那个时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热衷讨论的元宇宙时代。”
届时,云从科技希望自己成为AI生态中的平台型公司。
“如果参照汽车产业链的话,云从未来希望在某些行业做一级供应商,在更多的行业做二级供应商。云从将只对图像、视频等少部分核心技术进行迭代,主要由三级供应商来提供单点技术。”
不久前,特斯拉CEO马斯克宣称将发布人形机器人的消息,一度引爆资本市场。姚志强表示,其核心依然是机器和人的协同。
“工业机器人已经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但这类机器人面对的是固定的工厂流水线,不需要与人进行合作。而特斯拉的机器人显然并非去工厂搬箱子的,是要与人一起生活、工作,这对于机器人是一种质的飞跃,也是为何其一经提出,马上就把机器人概念炒热了。”
姚志强指出,未来社会,一定是人与机器协作的模式,但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其形态不一定是人形机器人,可能是存在于互联网的AI精灵,或者纯软件的数字人模式。但必然是与人进行协作,在C端帮助消费者来解决日常问题,在B端协助企业管理者来做好本职工作。可以说,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正是在于复杂的人机协同的场景。虽然当下受限于性能、成本等,还没有完全实现。但随着技术的迭代,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行业被拓展出来,这是个无限大的这样一个市场,这是我现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