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与每日优鲜划清界限?叮咚买菜二季度首次扭亏 但前置仓跑通尚需时日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有些人看到一家企业遇到困难,你觉得全行业都不行,我们非常不赞成这种简单的现行的思维方式。”

财联社|新消费日报8月12日讯(记者 李丹昱)8月11日晚间,叮咚买菜(NYSE:DDL)发布了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二季度业绩报告。

数据显示,叮咚买菜该季度实现营收66.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42.8%;净亏损为3450万元,每股基本及摊薄净亏损为人民币0.11元;Non-GAAP净利润2060万元,首次扭亏。

从财报来看,二季度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爆发的疫情,对叮咚买菜而言机会大于挑战。虽然履约难度较大,但也让叮咚买菜订单增加、业绩大幅减亏,甚至实现扭亏。

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在财报后电话会上坦言,今年Q2盈利是一定程度受到疫情影响,Q3或现亏损,但今年期末叮咚买菜可能会全面盈利。

二季度履约费用有所下降

财报显示,叮咚买菜今年二季度产品收入为人民币65.54亿元,,较2021年同季度的46.033亿元增长42.4%;服务收入为人民币8040万元,较2021年同季度的人民币4270万元增长88.1%。

叮咚买菜方面表示,这是由于平均订单价值的增加,以及订阅叮咚买菜会员计划的客户数量增加。

据了解,上海疫情期间,叮咚买菜作为保供企业订单量激增,客单价亦高于平日。据消费者介绍,为了能及时抢到菜,小区内很多人都购买了叮咚买菜会员。而受益于上海前置仓及供应链完备,叮咚买菜提前实现单季度盈利。

二季度,叮咚买菜GMV为71.152亿元,同比增长32.3%;总运营成本和支出为人民币66.346亿元,同比仅增长0.8%。

具体来看,叮咚买菜二季度销售成本为人民币45.373亿元,同比增长14.4%;毛利率为31.6%;履约费用为人民币15.418亿元,同比下降9%;销售和营销费用为人民币1.467亿元,同比下降64.2%;一般及行政开支为人民币1.535亿元,同比减少49.9%。

在团购、定时购买、定时配送等模式的加持下,叮咚买菜在疫情期间平均订单价格的增加、劳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成本优化。

另一方面,叮咚买菜在今年接连撤城,包括安徽宣城、滁州、广东中山、珠海等城市,叠加裁员消息,成本端进一步优化,进而实现减亏、盈利。今年上半年,叮咚买菜长三角区域营收同比增长47.9%,并实现了3.7%的正向经营利润率。

但这一特殊背景并不可持续,回归常态后,叮咚买菜的业绩压力仍存。梁昌霖也坦言,Q3或许增长不会那么多。当前,叮咚买菜重点仍是提高客单价和提升复购率。

在提出年底全面盈利的目标后,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叮咚买菜更希望稳住基本盘,而不会大规模扩张了。“那就意味着疫情一旦结束,美团、盒马就会进一步抢占叮咚买菜的市场。”

与每日优鲜划清界限

业绩会上,多位分析师提及每日优鲜当前状况对叮咚买菜乃至行业的影响。

梁昌霖表示:“有些人看到一家企业遇到困难,你觉得全行业都不行,我们非常不赞成这种简单的现行的思维方式,即使在同一行业,但不同企业的差异可能是天壤之别。”

每日优鲜资金链断裂后,行业内对前置仓模式质疑声音更加强烈。梁昌霖坚定认为前置仓是可以做好的模式,生鲜损耗率高、毛利率低等问题均在解决。“我们坚定这是有美好未来的商业模式。”

虽然梁昌霖态度坚决,却仍然无法改变前置仓模式的生鲜电商履约费用较高,对上游议价能力较弱,建设成本高,品类扩展受限的现状。在亏损中挣扎的生鲜电商们,一边烧钱,一边融资。

叮咚买菜没有在财报中进一步透露开仓计划,但从目前来看,随着叮咚市场收缩,开仓的频率已大不如前。

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认为,生鲜本质上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加上生鲜的时效性、后端供应链的匹配、区域性等诸多要求都非常高,所以这个行业虽然整体上现在竞争激烈,但是基本上还没有形成一种高效的盈利模式,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

每日优鲜合伙人兼CFO王珺就曾表示,“若每日优鲜继续重点做前置仓到家业务,至多也只能在生鲜和快消领域占到6%-7%的市场份额,而做平台端,则有机会抢占25%乃至40%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虽然叮咚买菜在二季度成本控制较好,但仍有不少投资人担心其会成为第二个每日优鲜。为安抚投资人,叮咚买菜CSO俞乐对外表示:“目前叮咚亏损额和现金流对比去年同期将会有大幅度优化,截至Q2,现金余额是60.6亿人民币,银行短期借款增加到了8.9亿人民币。由于二季度表现良好,接下来我们需要的花的钱已经不多,但是账上的余额还是不少。

在二季度业绩带动下,叮咚买菜高层在业绩会上反复提及要在年底实现全面盈利。

但中泰证券在研报中预测,叮咚买菜盈利时点超预期情况下,将于2024年实现盈利。“疫情期间的表现,让叮咚买菜年底全面盈利充满希望,但另一问题是,前置仓盈利模式能否跑通,持续盈利能力能否形成。”上述业内人士认为。

新消费日报 生鲜电商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