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据媒体报道,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举措。 ②东方证券表示,回望2024年,过往高基数消化完成,院内刚性需求正常释放。与此同时,创新药产业链和器械出海持续兑现,整体成长逻辑清晰可见。
财联社7月31日讯(记者 张曼玉)7月28日,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司长许树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正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相关编制标准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动态核增机制。
“动态核增机制”传递出了怎样的信号?公立医院编制管理设计未来将走向何方?编制的去留对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财联社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
李玲认为,编制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事业发展的平台,让医护人员能安心地做本职工作。医院像军队一样,都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在抗疫取得的成就中充分体现。另外,她提出,不能给公立医院过多的创收的激励机制,就像核酸检测,把它当成生意做就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同时,她建议,公立医院应灵活增减编制,真正让责任权利匹配起来,让编制制度发挥作用,灵活服务。
以下是对话全文:
财联社:7月28日,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司长许树强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正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相关编制标准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动态核增机制。这传递出了怎样的信号?如何看待公立医院编制管理设计的未来走向?
李玲:动态核增机制是个好事。首先,我们现在正经历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人们对医疗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公立医院的编制一直都不变,这就给了公立医院很大的压力。
另外,现在在一些大型医院,可能在编人员和编外人员数差不多,甚至编外人员多于在编人员。在疫情期间,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当年去湖北抗疫,有的抗疫英雄回去以后就被解职了,原因就是2020年医院没什么病人,收入下降,所以就把编外人员解职。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所以我觉得这些方面都显示出我们国家的编制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次国家要建立动态核增的编制管理办法是很正确的。
财联社: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我国从高校和公立医院开始拉开了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公立医院“去编制化”改革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试点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去编制化”几乎一直处于暂缓状态?
李玲:当初在改革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说只有我们国家有事业编,庞大的事业编带来了很大负担等等。这些年国家在试行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国外的情况,国外没有事业编,普遍的规律是,医生和公立学校的老师都是公务员编制,同时还享受着比公务员更好的待遇。
医疗、教育都是非常特殊的行业,培养周期极其长,不是说出钱就能把事情搞定。特别是医生,培养一名医生至少要花8年时间。如果说随时都能被解雇,他的职业发展没有稳定的保障,这对他未来的发展是非常不合适的。而且,好的医生还是愿意留在公立医院,他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事业的平台。
从这些年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中,尤其这次抗疫,中国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公立医院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医护人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我认为,医院和军队是一样的,军队打仗能靠雇佣兵吗?肯定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财联社:强化“编制”的举措,是否和鼓励医疗人才流动、多点执业的导向有冲突?这对于社会多元化办医影响多大?
李玲:我们这些年一直鼓励医疗人才流动和多点执业,但还是流动不起来。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比较发达的一些地区,地方政府会给民营医院编制。这说明医疗行业,编制对人员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编制给的是一个事业发展的稳定平台。
经过疫情,大家对于医改是养人还是养事也都有了共识,养人就是给编制,养事就是给钱买单,就像核酸检测,就是养事。在疫情中,大家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西安的民营医院为了规避风险,把孕妇拒之门外,还有核酸检测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甚至作假。像这种涉及到关键领域的,不养人而去养事,通过购买把事办成,交换成本非常大,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所谓多元办医、民营医院只是补充,公立医院才是主体,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医疗卫生的规律所决定的。不能给公立医院过多的创收激励机制,就像这次的核酸检测,如果把它当成生意做,就可能出问题。不仅危害人的命,更可能威胁国家安全。
财联社:去年三月,国家卫健委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优化医疗卫生发展环境提高医护人员待遇的建议》进行的回复中,就明确了一项重要内容为:“增加医务人员编制”,“公立医院编制非但不能弱化,还需进一步强化保障措施。”强化“编制”保障,对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李玲: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医疗界的代表委员提出一些建议。现在,公立医院的院长压力特别大,可能院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编外的,要靠医院创收才能养,医院创收又是随市场波动的,疫情期间马上就不行了,连北京的三甲医院都在解雇人,医院的发展需要有稳定的技术团队,所以这些代表委员们一直在呼吁。另外,在发展中我们也发现2011年去编制的改革与现实不太契合。这次抗疫就暴露了一些问题,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
我们希望通过编制这样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让医护人员能安心地做本职工作,做长远的打算,而不是考虑短期的收益。而且我们还使用较低的成本,一个编制对医护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福利,他就可能宁愿放弃社会开出的非常高的年薪,他觉得不稳定,可能朝不保夕,所以他宁愿以较低的工资获得一个平稳的事业发展的职业生涯,其实最终国家还是省钱的。
实际上,编制就相当于一种手段,去吸引和留住,并且稳定住一个比较高水平的医疗团队。编制给了医护人员未来发展的一个稳定的规划,他知道自己每天不断努力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这对医护人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财联社:对于公立医院的改革,在“编制”的去留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李玲:我认为,动态核增不能像过去一样,几十年不变,等于是一个僵化的规定。今年有,明年就没有了,这也不是个很好的管理方式。我们现在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应该根据辖区的人口结构等动态调整。比如老龄人口越多、人口流入多的地方,对医疗需求高,就可以动态增加编制;如果是个人口流出的地方,或者都是年轻人,可能对医疗需求没那么高,就可以适当减编制。这样就真正让责任权利匹配起来,让编制制度发挥作用,灵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