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创新药赛道下半年再出发 “中国科创家智享沙龙”深圳论道
由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科创板日报发起、京师深圳分所协助承办的“2022中国科创家智享沙龙”创新药深圳专场,在京师深圳分所举行。活动特邀来自产业、投资领域的专家代表,分享案例与观点,以不同视角复盘与展望生物科技赛道的历程与前途。

《科创板日报》7月28日讯(研究员 李慕天)近日,由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科创板日报发起、京师深圳分所协助承办的“2022中国科创家智享沙龙”创新药深圳专场,在京师深圳分所举行。活动特邀来自产业、投资领域的专家代表,分享案例与观点,以不同视角复盘与展望生物科技赛道的历程与前途。

近年,A股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港股18A等创新制度的推出,加速了生物医药企业登录资本市场的进程。而从去年9月开始,由宏观政策、资金、行业、公司多个层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医药新股破发与一二级市场的倒挂现象,开始引发投资者热议。投得好,也要退得好。受此影响,VC阶段的投资人如何调整对创新药赛道的预期?而以资金为研发弹药的创业者们,又接收到了怎样的外界反馈,有何打算?

针对上述话题,阿尔法分子、未知君、中科新进等科创企业及公司负责人到场,分享了公司最新的业务进展,并与来自松禾资本、华大共赢、旦恩资本、天士力资本的四位投资人共同分享行业洞察以及对赛道下半年的景气预期。科创家智享沙龙深圳系列专场的支持单位—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执行主任陈修,也分享了在行业思维、管理思维、合作思维的框架下,律师事务所如何以企业服务的角度助力科创事业向前发展。京师深圳分所生物医药健康法律事务部主任闫晗律师,进行了《生物医药企业合规与法律风险防控》的主题分享。

阿尔法分子袁曙光:AI研发新药需要多种硬核生物技术与生物计算结合

“今年上半年,对AI制药公司来说,我的感觉是投资人的热度没有下降。”深圳阿尔法分子创始人袁曙光博士,在谈到上半年的融资反馈时,分享了他自己的感受。阿尔法分子,是一家专注利用生物计算、人工智能和原创生物技术,针对最重要的药物靶点GPCR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发新药的公司。目前已开发4条FIC自研管线,预计明年首条管线递交IND。

“国内外AI制药领域发展势头良好,相关公司日益增多,合作以及里程碑事件也在不断刷新。”袁曙光指出,“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跑出原创新药的AI制药公司”。

“其实要真正开发出原创新药,单靠AI技术还远远不够。新药研发是多种技术的结合,需要多种硬核的生物技术与传统制药的方式相结合,比如说干实验技术、冷冻电镜技术、X-Ray晶体衍射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等等。我认为,开发原创新药的基础,在于需要将生物计算和多种生物技术手段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药物研发流程闭环。”袁曙光说。

长久以来,袁曙光一直从事针对GPCR靶点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工作,包括深入探究GPCR分子机制、药理学机制,GPCR等膜蛋白的药物筛选。读博期间,袁曙光作为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提出了GPCR连续水分子通路激活理论,据悉,该理论后续也成为了GPCR分子机制研究的核心理论之一。

2020年,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孵化,袁曙光与瑞士科学院院士Horst Vogel联合创办的阿尔法分子,已经历2轮融资,获得了深圳高新投、一品红、深科先进投资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袁曙光透露,阿尔法分子当前的重点是将在研管线推进临床,后续再与Bigpharma合作推进药物的临床开发和未来的商业化。

未知君:生物科技企业也要重视模式设计

“创新药企业的发展模式往往有专业病种聚焦、战略或授权合作、收并购等。而深圳未知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平台+管线”双轮驱动模式,在临床进度和商业化能力方面潜力突出。”未知君副总裁邵文倩有着耶鲁大学医学院和港大-北大管理学博士的多重学科背景,她在本次沙龙中分享的观点是:生物科技企业在研发方面领先的同时,也要重视模式设计。

未知君成立于2017年,由美国博德研究所学成回国的生物信息与计算生物学博士谭验创立。经过近5年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AI+创新疗法微生态药物研发公司,拥有先进的药物研发平台。未知君已于2021年完成近一亿美元的B轮系列融资,获得了君联资本、高榕资本、五源资本、真格基金等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的出资。

邵文倩介绍,微生物基因组可成药靶点数量远超万级,是待发掘的生物信息金矿,将为全球药物研发开辟新路径。据国信证券分析,现阶段全球微生态药物落地空间可达600亿,预计微生态药物、微生态保健品食品等大健康市场的规模,将达数千亿美元。

“正是基于这样的特征,我们通过将人工智能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致力于打造‘AI+BT’微生物组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平台。”邵文倩说,依托底层技术平台,未知君实现了配方菌、基因工程微生物、微生物衍生分子、FMT肠菌移植等四大微生态药物形态的全面布局及有机结合,目前在全球范围尚无二例。

未知君已拥有超过10条药物管线,3条已进入临床阶段,创新药物研发管线的进度及数量,在业界处于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未知君从今年开始,已启动技术平台商业化的探索和落地,平台在科研及研发服务,还有微生态大健康领域的保健产品、功能食品等方面,也能够开拓更多合作机会、转化场景。

中科新进:科学家创业的效率与成本优势

纵观全球,新药研发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是资金投入较大。在国外一些案例当中,一款新药的研发费用从长期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到首次批准前的CMC费用,在2亿美金到20几亿美金不等。而国内一些创新药企的统计口径,不包含其他研发失败投入,其开发一款新药的成本也普遍在1.5亿元以上。

早期的创新药公司在A轮前后的融资规模,如果能与上述国内新药成功管线的成本相当,已属不错的成绩。相比于大型制药公司自研,早期的创新药公司“科学家创业+创投+产业资本”的组合,在研发效率与资金运用方面究竟可以取得怎样的优势?

致力于全球first-in-class多肽药物研发的中科新进,公司技术发明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是来自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专家任培根教授。他在原创发现的Metabolitin(MTL)代谢通路研究领域深耕十多年,顺利完成“新靶点”+“新分子化合物”的新药发现研究,并布局NASH、减肥两条first-in-class管线。2021年11月,中科新进对外宣布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由澳银资本领投,南山创投、前海长城、福鹏资产等机构跟投。

任培根教授在高校、科研院所沉淀多年的基础研究成果,如果放在企业视角进行核算,无疑能够省去临床前阶段大量的人力、时间、财务成本。

同时创投机构与产业资本的进驻,可以带来合理的资金规划建议,低成本且相对高效的配套资源。任培根坦言,“从科研学者到企业家,不仅是身份转变,往往还包含对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兼容,需要时间过渡。而好的投资机构其实不仅是在提供资金支持,也是在帮助科研人创造更有利于专注核心要素的条件,让我们有条不紊地重塑自己”。

研发管线的长周期,其实可以给创业科学家们以足够的时间向企业家转变。而早期企业扁平、敏捷的组织特征,既可以保障效率,又能减少资源浪费。任教授的一位在某国际制药巨头工作的朋友,曾和他分享过一个亲身事例,当时该巨头公司的研发部出于节约成本的目的,要从纽约州搬迁到田纳西州,但他们刚刚采购的几十台-80度超低温冰箱连包装都没拆就被直接丢弃,因为运送的成本更贵。

投资人:创新药长跑充满起伏

在90年代,美国生物科技赛道的公司也曾受到市场质疑,但并未因此动摇美国在生物科技领域至今绝对领先的地位。面对今年上半年国内创新药赛道投资遇冷的情况,松禾资本执行董事宋卢挺谈到,“在最近大半年生物医药赛道遇冷之前的两年,它还是非常火爆的。而我们继续再向前追溯到2018、19年,投资活跃度连续两年下降8成左右,相当于下降了两个数量级。”宋卢挺认为,GP、LP与创新药创业者们共同长跑的这条路是充满起伏的,需要在途中不断为下一阶段积蓄资源。

宋卢挺进一步表示,创新药赛道的创业团队,即使是在实验室中搞科研,也希望尽量能在里程碑视角的衡量下取得一些能够吸引资源、资本的进展。他指出,创新药从研发、上市再到商业化的过程,极可能是一场超过10年以上的长跑。“美国会有10年以上存续期的创投基金,国内投医药的基金,在6、7年或者8到10年不等存续期的比较普遍。”对松禾资本的医药赛道投资而言,一旦某只基金的存续期到期,组合中的相关企业却尚未发展到适合资本退出的阶段,则也会有其他基金进行接续。

天士力资本高级投资副总裁王尧永谈到,集采、国谈、DRGs/DIP、疫情等给一级市场投资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但‘刚需、自费、升级’是我们坚持的着眼点,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和把握确定性。”他指出,2021年7月以来,创新药板块进入了资本市场寒冬,有些Biotech公司股价出现了超过90%的回调,很多C轮以后进入的投资人收益大幅缩水,原先可能有10倍的收益,现在可能保本都难,之间有巨大的落差。天士力资本作为聚焦于大健康的产业资本,更能理解这种行业周期,充分利用产业生态和资源优势,在寒冬中为已投企业深度赋能,提供研发平台、临床注册、供应链、营销渠道、持续融资等支持,帮助企业穿透周期,走出寒冬,与企业一同成长,做时间的朋友。

同样脱胎于产业巨头的华大共赢,经过3年的运营,其投资决策对策略的坚守有着高度的自律。投资总监朱江阳介绍,华大共赢倡导“研发驱动投资”的专业投资理念,坚持绘制产业地图、循产业链主动投资布局的投资方法。“我们以投早期为主,出资人LP对生物科技早期投资也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所以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很大程度减少与LP的沟通成本,并且在对细分赛道的坚持上,容易达成一致。”一方面,华大共赢的投资人可以不必追逐短期热点,另一方面,当已投企业所在赛道降温,只要长期趋势不变,也不会对偏好造成重大影响。

对坊间传闻某些VC机构投资人上半年“躺平”的现象,旦恩资本投资总监许耀刚说:“我们没有选择躺平。”

据许耀刚透露,旦恩资本管理规模25亿元,90%以上为团队股东自有资金。“旦恩的股东都来自医药相关产业,我们既可以聚焦在有技术壁垒的项目上,又了解企业经营的生存要素。”他坦言,今年上半年旦恩资本更加努力地去发现优质的水下项目,甚至鼓励“向前走”,即发现掌握核心技术并希望产业化的教授,不仅为其提供资金支持,还会帮其组建一整套公司运营团队。

之后,阿尔法分子、未知君、中科新进的企业家代表与投资人,共同探讨了“下半年投融资转暖的迹象”、“创新药出海的提前规划”、“国际化双币投资能力”、“创新药赛道科学企业家的特质”等话题。

创新药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