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多家外资投行看中国机会:外资有望9月大规模入市,建议高配A股、H股
外有俄乌冲突和美联储开启紧缩周期,内有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压力,2022年的经济形势和恢复动能似乎比2020年更为复杂。

财联社7月15日讯(记者 刘超凤)2022年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除了新冠疫情的影响外,局部政治冲突、全球通胀走高等因素,都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认为,与2020年的V形复苏相比,2022年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不确定性增加。政府需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出台支持力度更大的消费和房地产政策。

二季度中国股市V形反弹后,高盛认为中国股市仍将领跑全球其它市场,持续建议高配中国A股和H股。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认为,反弹后市场可能短期内进入阶段性盘整。近期未观测到外场资金大幅入市的迹象,外场资金有望在9月大规模进入A股,近两个月市场回调提供筑底机会。在行业配置方面,高盛、瑞信均非常看好汽车、互联网的投资机会。

加快经济复苏需实施更积极的政策

外有俄乌冲突和美联储开启紧缩周期,内有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压力,2022年的经济形势和恢复动能似乎比2020年更为复杂。

高盛经济学家预计,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在未来两年出现“温和”衰退的概率为48%。而从历史表现来看,当美国陷入衰退或美国股市进入熊市阶段时,中国股市虽难以表现强劲却能逆流而动,实现相对优异的表现。

瑞信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黄翔认为,中国加快经济复苏,需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于变异毒株特点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瑞信作出判断,与2020年的V形复苏相比,2022年中国经济的复苏之路不确定性增加,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加码的话,经济恢复的速度可能会慢于2020年。

瑞信在研报中提到,今年部分供应链向东南亚国家迁移,外部需求减弱;房地产行业政策自2021年底开始收紧,行业表现平淡;零售复苏较为缓慢,收入增长预期下降。若要稳经济、稳市场,政府需要实施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出台支持力度更大的消费和房地产政策。

对于各行业经济复苏的节奏,瑞信在研报中认为是不完全同步的,其中汽车和运动鞋服行业的复苏势头相对较强;白色家电、餐饮和互联网行业(主要是电商和快递行业)有望实现温和增长,而在线旅游和科技硬件行业则倾向于缓慢复苏。

七八月筑底时期

今年上半年,中国股市实现了V型反弹。高盛在研报中提到,一季度中国股市从峰值到低点回撤幅度高达32%。但在全球股市上半年回报遭遇自1970年以来历史低点的背景下,三月底以来MSCI中国指数已反弹24%,跑赢标普500指数,3个月滚动相对回报的领先幅度创十年来新高。

瑞信也提到,自4月底以来中国股市逐步恢复活力,表现好于其他市场。此前低配中国股票的投资者已逐步回归并开始增持。

快速反弹后,市场可能短期内进入阶段性盘整。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表示,盈利预期将在二季度财报季普遍下调,事实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出现明显放缓,4月和5月分别同比下跌8.5%和6.5%;而近期未观测到外场资金大幅入市的迹象,缺乏新增资金入市短期内可能制约市场的上行空间。

据悉,今年6月份新发的公募基金规模为263亿元,高于5月的118亿元;但仍低于去年6月的1876亿元和今年一季度月均521亿元。

在调整时点上,孟磊认为,盈利预期下调可能在三季度末接近尾声,届时市场有望迎来更为明显的估值提升。理由是,公募基金表现较其募资情况领先三个月。考虑到市场已在5月企稳反弹,更大规模的场外资金有望在9月进入股市。因此,近两个月内市场回调将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

高盛瑞信看好汽车互联网

高盛投资组合策略团队认为中国股市受各类宏观经济、政策、周期性、持仓等因素支撑,仍将领跑全球其它市场,持续建议高配中国A股和H股。

今年下半年仍有许多风险,包括防控措施可能加码、刺激政策落实力度不及预期、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加息进程加快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

对此,瑞信建议重点关注增长势头良好且有短期催化剂的公司,以及具有长期价值的优质公司。

具体到行业配置方面,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建议投资者超配食品饮料、动力电池、可再生能源和国防军工。

瑞信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刺激政策”和“监管松绑”三大主题。从三大主题评估下半年行业机会时,瑞信认为汽车、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排名居前,非银金融、能源、医疗保健和调味品行业则相对欠缺吸引力。

高盛同样将“政策利好”和“走出疫情影响”作为带来超额回报的两大题材。继A股前三个月的强劲上涨后,高盛继续看好互联网、汽车、半导体和耐用消费品板块,偏好财政受益、国有房地产、已回归香港市场且具有稳健盈利能力的科技企业、疫情复苏相关生产制造和消费概念。

券商动态 港股机构观点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