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静默一年”新规也拦不住,又有20位基金经理离任了,为什么是现在?
结合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监管办法》,基金经理离职后入职其他公募机构,将面临6个月静默期。但依然有知名基金经理于近日宣布离任。

又有知名基金经理宣布离任。7月1日,博时基金公告,博时军工主题、博时产业新趋势等5只基金于6月29日更换基金经理,原基金经理兰乔因个人原因离任。

Wind数据显示,兰乔此前管理5只基金合计规模达54.8亿元。其代表作为博时军工主题,该基金自2017年7月4日成立至今回报率为107.8%。

6月20日,《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建立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

结合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基金经理离职后入职其他公募机构,将面临6个月静默期。

除静默期外,《办法》还通过薪酬制度,约束基金经理流动。《办法》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实施薪酬递延支付和追索扣回等制度,如,递延支付年限不少于3年,向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40%。此外,追索扣回制度的相关规定,对离职人员同样适用。

Wind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30位基金经理离职,而在6月20日《管理办法》实施以来,仍有20位基金经理离任。

如果将这一数据和过去三年对比,可以发现,随着公募基金行业发展,基金经理的流动速度也随之加快。2021年,基金经理离职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年离职人数达到301人,2019年该数据为209。

表:自2019年以来基金经理变更情况统计 来源:Wind 界面新闻研究部

面对一年的静默期,为何仍有基金经理坚持离职?这和6月30日的年终奖发放的时间节点有关。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按照多家公募现有的绩效考核和发放惯例,6月30日这个年中节点,是公募发放去年年终奖的时刻。

“很多基金经理都是等到6月底拿到年终奖才离职,这是行业惯例。虽然现在《管理办法》规定,对离任的人员同样可以薪酬的递延支付和追索扣回,但实际上基本都是全额发放的。”有头部公募人士表示。

除此之外,虽然有一年的静默期限制,但面对好的跳槽机会,基金经理仍然选择离开。“虽然一年的静默期,对离职人员会带来很多变数,基金经理在跳槽时会更加慎重。但现在公募之间的竞争已经越发白热化,大型基金公司在文化制度、考核、激励方式等多个方面,用相对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相较而言,中小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仍在加速流失。 ”有资管规模千亿的中部公募人士表示。

除了跳槽至更大型的公募外,奔私也成为今年知名基金经理的选择。与此前几轮“奔私”潮相比,今年的基金经理“奔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往较多基金经理自立门户,创立自己的公司、品牌和团队。而本轮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离任后则往往选择加入成熟私募。

“过去很多基金经理会选择单干,即自己创立私募基金,既当老板又当投资经理。这种模式在私募行业发展初期非常有效率,但随着公司规模增长,投研资源不足、风控体系缺位、管理工作分散投资精力等问题便会出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因此直接加盟平台型私募机构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百嘉基金董事、副总经理王群航表示。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头部基金公司中,如易方达、华夏、广发、富国、招商等,基金经理数量均超过60人。相比之下,部分小型基金公司,甚至仅有一名基金经理。

5月20日,益民基金发布公告称,基金经理牛永涛因个人原因离任益民核心增长混合、益民品质升级混合。牛永涛离职后,益民基金便只剩下一名基金经理赵若琼,公司6只产品均由其一人管理。作为成立一家超过16年的老牌基金公司,益民基金经历整改风波,人员出走频繁,截至2022年一季度,益民基金管理规模仅12.28亿元。

除了益民基金之外,明亚基金、易米基金、瑞达基金等7家公司,均只有一名基金经理。其中,明亚基金、易米基金、瑞达基金等,公募管理规模甚至不足2亿元。

公募基金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